今天李海博客在逛盧松松博客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新名詞“”,于是上網查了查“價格錨點”的意思,這會做點學習筆記。
首先來科普一下:“價格錨點”是什么意思?
價格錨點是指消費者在對產品價格并不確定的時候,會采取兩種非常重要的原則,來判斷這個產品的價格是否合適,也稱為錨定效應。
那么是哪兩個原則呢?李海博客給大家總結一下:
第一、避免極端。就是在有3個或者更多選擇的時候,很多人不會選擇最低或者最高的版本,而更傾向于選擇中間的那個商品。
第二、權衡對比。當消費者無從判斷價值是高還是低的時候,他會去選擇一些他認為同類的商品去做對比,讓自己有一個可衡量的標準。
消費者其實并不真的是為商品的成本付費,他是為商品的價值感而付費。價格錨點的邏輯,就是讓消費者有一個可對比的價格感知。
在消費者眼里,商品的價值是“相對存在的”,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這么多錢,這個定價到底實惠與否,都需要一個可供參照的標準。價格錨點既是商家設定的參照標準。價格錨點即是商品價格的對比標桿。營銷中,企業通過各種錨點招數,或者利用對比和暗示來營造幻覺的手段,動搖人們對于貨幣價值的評估。
下面來舉一個“價格錨點”的運用案例:
例如:在奢侈品行業中,有很多“錨點商品”——其中一些價格高得離譜、令人咋舌的商品,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充當“錨點”,操縱消費者的心理。當然,“錨點商品”本身也供出售,但有沒有人買它,其實并不重要,它的存在價值就在于與其他價格相對便宜的商品形成對比,在消費者的心中撓癢癢——“好吧,十幾萬的限量款皮包太過于昂貴,但一件1000出頭的T恤總該不算過分吧?”
消費者大都會避免購買最貴的或最便宜、質量最好或最差的商品,而是會選擇相對穩妥的中間路線——這種策略在電子商務中同樣適用。倘若你想賣出某商品,有效的方法不一定是讓鞋子的介紹如何充滿誘惑,而是在商品展露的同時,告訴消費者另一雙高價的鞋子。
好了,關于“價格錨點”是什么意思?“價格錨點”的運用案例就介紹到這里,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并不代表李海博客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