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3月28日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由全球70多個科研機構共同組建的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合作組于近日向全球發布了關于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同步公開了這一項目首年的光譜數據。
據介紹,科研人員利用前3年的收集數據,結合其他巡天信息,發現暗能量對宇宙膨脹的影響或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弱,這表明可能存在超出現行宇宙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其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鄒虎團隊參與DESI項目的科學運行,在數據釋放中貢獻了重要的增值星表,推動了科學發現的進程。國家天文臺趙公博團隊牽頭DESI合作組并開展暗能量動力學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將于近期向全球發布。
同時,DESI合作組向全球公開了首年觀測數據,構建了迄今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這一數據集包含近1,870萬個星系、類星體和恒星的信息。其中,河外天體數量是此前所有光譜巡天項目總和的2倍以上。
宇宙學紅移巡天通過測量河外天體的紅移來構建宇宙物質的三維空間分布,為探討暗能量提供了關鍵數據。暗能量作為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未知成分,其性質可通過重子聲波振蕩這一宇宙早期聲波遺留下的密度波紋來揭示。重子聲波振蕩在物質分布中形成的特征尺度(約5億光年)可視作“標準尺”。通過測量不同紅移處該尺度的實際角徑,科學家可精確推算宇宙膨脹速率的歷史變化,進而分析暗能量的演化規律。
DESI是由全球900余位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的國際暗能量實驗。在理想觀測條件下,DESI每20分鐘可收集5,000個天體的數據,單夜最多捕獲超10萬個星系。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測定光線因宇宙膨脹而“紅移”的程度,從而以三維形式繪制宇宙并重建宇宙詳細的成長歷史。
DESI合作組利用目前最大規模的宇宙三維“地圖”,追蹤了過去110億年間暗能量的影像。科研人員綜合DESI數據、宇宙微波背景、超新星和弱引力透鏡的成果發現,現行宇宙學標準模型難以解釋所有觀測結果,而暗能量隨時間變化的模型與這些數據的吻合度更高。“宇宙學常數”暗能量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隨時間演化,這對現行標準宇宙學模型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