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遲遲未能成行后,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選擇了一個更為安穩的屋檐,即便估值打了折扣。
6月10日,騰訊音樂宣布擬收購喜馬拉雅,交易對價包括12.6億美元現金,騰訊音樂還將向其發行5.1986%的A類普通股,交割時及之后再分批向創始股東發行不超過0.37%的A類普通股。
以6月10日港股騰訊音樂290億美元的市值估算,交易總對價約為28.75億美元。這與5月的市場傳聞基本一致,當時的信息是騰訊音樂計劃以24億美元收購喜馬拉雅。
2021年最高峰時期,喜馬拉雅的估值曾超過40億美元。如今,喜馬拉雅甘愿以折扣身價,成為騰訊音樂的全資附屬公司。
由于競爭日益激烈,加上成本控制,喜馬拉雅的增長已不如早年,但它對騰訊音樂依舊意義深遠。
騰訊音樂一直有意深耕長音頻,2021年,公司旗下的酷我暢聽與懶人聽書合并,在長音頻領域深入布局。喜馬拉雅在2013年上線,是國內最早、最好的在線音頻平臺之一,內容涵蓋了故事、商業、教學、人文歷史等,滿足各年齡段需求。
2023年,喜馬拉雅的平均月活躍用戶為3.026億。
喜馬拉雅的創始人余建軍是一位連續創業者,從沒在任何一家公司打過工,在創辦喜馬拉雅之前嘗試過近20個項目。
而之所以取名為喜馬拉雅,是因為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亞馬遜河,亞馬遜成為了全球電商巨擎;最高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創業團隊希望公司能有大作為。
公司確實在細分賽道闖出一片天:喜馬拉雅僅上線一年,用戶數就突破5000萬;到2015年9月,用戶數達到2億。2017年,知識付費的風口到來,依托大量知識類內容,喜馬拉雅吸引了許多新客戶第一次為音頻付費。
2020年,喜馬拉雅營收40.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5.70%。第二年(2021年5月),喜馬拉雅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書。當時喜馬拉雅總用戶規模是6億,月活用戶2.679億,擁有國內音頻市場60%以上的份額。
創始人余建軍自信滿滿,“知識付費的音頻時代才剛剛開啟。”即便當時盈利模式還存在問題,2020年公司凈虧損6.05億元。
作為音頻行業首家引入PGC(專業生產內容)+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的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的成本中,收入分成占了大部分,它要向內容創作者、IP合作方支付收入所得。
簡單來說,喜馬拉雅需要為內容生產者們“發工資”。2021年頂峰時期,這項成本金額是16億元,占比27.3%。
用戶越來越喜歡聽專業內容,而這需要喜馬拉雅支付高額收入分成。喜馬拉雅還與頭部出版社、網文平臺等建立合作,產出優質音頻內容。
訂閱、廣告、直播是喜馬拉雅主要的變現方式。其中,訂閱服務貢獻了過半收入。2023年,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的付費率是11.9%,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即便如此,喜馬拉雅扭虧為盈主要還是依靠降低成本費用。
2022年8月,余建軍明確提出盈利計劃,2023年要全年盈利;5年后實現年收入200億元、盈利40億元。只有盈利,才能證明喜馬拉雅可以不借外力自我造血。
喜馬拉雅大幅度削減成本,銷售及營銷開支從2021年的26.30億元降至2022年的21.15億元,再到2023年的20.70億元,在營收中占比分別為44.9%、34.9%、33.6%。
2021-2023年,員工總數從4342人減少到2637人。終于,2023年喜馬拉雅經調整凈利潤為2.24億元。此前的2021年-2022年,公司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7.18億元、2.96億元。
喜馬拉雅2024年4月更新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移動端月活達到1億,2021年-2023年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別為2.679億、2.912億、3.026億。對應的營收分別為58.6億元,60.6億元、61.6億元,收入增速分別為43.7%、3.49%、1.69%。
好消息是盈利了,壞消息是用戶和營收增長顯著下滑。
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線音頻市場,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三足鼎立;字節跳動推出了“番茄暢聽”,網易云有“聲之劇場”。短視頻、直播也在瘋狂擠占人們的時間。
荔枝作為中國音頻第一股,2020年上市以來股價不斷下滑,股價最高為167美元,最近一年都徘徊在1-2.5美元之間,6月11日市值在900萬美元左右。
荔枝的表現讓投資者對喜馬拉雅上市多了一份疑慮,與騰訊音樂的聯姻或許更有含金量。
5月13日的業績會,騰訊音樂管理層被問及如何看待播客的增長機會。
管理層給出肯定的答案,“我們強調將優先考慮長音頻業務,真的希望繼續推進長音頻業務。”
“關于長篇音頻,我們相信它能繼續擴大用戶群。同時,它還可以與現有用戶群發揮互補作用。在長篇音頻方面,我們更專注于聽書、在線文學和兒童相關內容。無論是用戶群還是訂閱者群,我們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現,它也成為推進SVIP業務的關鍵驅動力。一言以蔽之,我們相信音樂內容和長篇音頻將發揮互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