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無人駕駛行業加速競逐。近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蘿卜快跑正加快在東南亞市場布局,最早今年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出其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幾乎在同時,特斯拉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開啟 Robotaxi 試運營。美國另一家頭部自動駕駛玩家 Waymo 也將于下個月進入紐約測試。據悉,當地時間 6 月 18 日,Waymo 宣布,已向紐約市交通局申請許可,允許其在曼哈頓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駕駛,進行地圖繪制和測試。由于紐約州法律不允許無人駕駛車輛,Waymo 表示正在推動修改該法律以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作為視覺大模型在物理世界的典型應用場景,全球人工智能巨頭在自動駕駛賽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盡管中國的蘿卜快跑起步較早,但全球無人駕駛玩家都在加速布局,中國無人駕駛行業要時刻保持緊迫感。同時,在中美科技激烈競爭博弈的背景下,國內需要從政策、輿論等層面,為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創造友好包容的環境,以使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立于不敗之地。
全球頭部科技公司紛紛布局無人駕駛汽車,絕非偶然。無人駕駛技術作為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的結晶,一方面,它是推動綠色低碳出行的關鍵力量,能有效減少能源消耗和尾氣排放,契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另一方面,無人駕駛系統依托精密的傳感器和智能算法,可實時精準感知路況,避免因人為疏忽、疲勞駕駛等引發的交通事故,大大提升出行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其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方向,我國走向科技強國過程中,必須緊跟甚至引領世界科技創新潮流,大力加強以無人駕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特斯拉上路,輿論一片叫好,這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又一個里程碑事件。特斯拉的技術能力有目共睹,特別是其 FSD(Full Self - Driving)功能在采用端到端技術后獲得了革命性的提升,促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眾多新能源車企、芯片公司等紛紛投入研發端到端技術,引領了新一輪的產業發展和資本涌入浪潮。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以蘿卜快跑為代表的自動駕駛企業在不同技術路線上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它們一樣配得上鮮花與掌聲。與特斯拉純視覺策略相比,蘿卜快跑集成了一套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在內的 7 大類、多達 40 個傳感器的感知系統,并與高度精確的預先繪制的高精地圖相結合,為汽車在復雜路況與城市環境下行駛提供了良好的精度、冗余和可靠性,最大程度保障駕乘人員的安全。而在價格層面,蘿卜快跑 2.8 萬美元的自動駕駛車輛成本也低于特斯拉 3w 美元的成本,有著更高效的研發產出比。
當然,評價中外不同品牌自動駕駛技術的維度還有很多,技術路線、研發投入產出時刻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暫時無法簡單論高下。一方面,國內自動駕駛車企要堅守初心,繼續加大原創技術創新與國際同行交流,確立行業話語權;另一方面,面對國外品牌的強勢崛起與加速布局,國內也要為中國自動駕駛品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既包括包容開放的政策支持,也包括輕松自由的輿論環境,以讓國內自動駕駛企業輕裝上陣,大有所為。
我尤其想說的是,科學世界的無限可能,科學迭代促進人類文明,不斷追問,持續重塑,從科學史的角度來看,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成長的過程中必然面臨不解、質疑甚至詰難,但是,我們應該堅定地擁抱技術創新的潮流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以理性視角看待技術探索中的試錯成本,通過構建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輿論氛圍,讓自動駕駛企業在技術攻堅時少些外界苛責的壓力,多些潛心突破的底氣,助力中國智能駕駛的創新活力在良性土壤中持續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