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林夢雪】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將于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舉辦,以“鏈接世界、共創未來”為主題。作為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旨在促進上中下游產業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產學研用協同、中外企業互動。本屆鏈博會共設置先進制造鏈、清潔能源鏈、智能汽車鏈、數字科技鏈、健康生活鏈、綠色農業鏈六大鏈條和供應鏈服務展區,展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最新成果和經驗。
其中,綠色農業鏈將展示從“田園”到“餐桌”農業全產業鏈條,分為上游農業生產環節、中游農產品加工環節,下游農產品及流通環節,聚焦農業信息化、智慧化,重構農業發展新動能,助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融合發展。
在第三屆鏈博會即將舉辦之際,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于露圍繞展會亮點、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中國農產品及設備出口成果等話題展開深度分享,為我們勾勒出全球農業供應鏈的發展圖景與未來趨勢。
從雛形到供應鏈上下游集聚的重要平臺
于露對記者表示,第三屆鏈博會的綠色農業鏈展現出了許多新的亮點和進步。首先,參展企業的范圍更加廣泛,不僅涵蓋了傳統的農業領軍企業,如中糧、正大、伊利等,還吸引了更多鏈條上的新興企業加入,比如分選設備、檢測儀器等領域的專業企業。這種上下游企業的集聚,使得綠色農業鏈更加完整和立體。其次,主題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特別是關于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討論,非常契合當前全球農業發展的趨勢和需求。
“如果說第一屆鏈博會還只是雛形,如今發展到第三屆,鏈博會已逐步形成供應鏈上下游集聚的博覽會。” 于露表示,鏈條各環節企業的齊聚,讓她對本屆展會充滿期待。
在當前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綠色農業鏈的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于露坦言,美國對等關稅的提出就破壞了原有的供應鏈體系,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市場風險。然而,挑戰往往與機遇并存。在這種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因素,通過供應鏈的重新整合和再鏈接,企業可以找到新的增長點。
不僅是可溝通的平臺,更是可視、可觸摸的實體平臺
于露認為,在當前全球貿易體系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沖擊、供應鏈成本與穩定性面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各國通過供應鏈重新整合尋找確定性因素尤為重要。
“鏈博會使得全球溝通從 ‘云端對話’走向 ‘實體可見’,不僅是溝通平臺,更是可視、可觸摸的實體平臺,期待參展企業和相關機構能在此找到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中可靠的合作伙伴。” 于露強調,農業領域的國際合作已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是不可逆轉的發展大勢。
她舉例說明:“我國需要引進高端檢測技術、儀器、種子、先進品種及種牛、祖代雞等;同時,我國具有成本優勢、機械化程度高、效率高的農業機械設備,以及食品出口逐年增長,這些都印證了貿易與供應鏈的不可分割性。”
“自1995年實行總貿易制至2024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從143.6億美元增至1030.1億美元,增長6.2倍。出口市場更加多元,貿易方式也進一步優化,這些都說明了我國農產品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于露直言:“農業貿易在很大程度上養活了整個世界,國際合作不是愿不愿意做的問題,而是必須去做的事,是多方共贏的必然選擇。”
“各國政策、標準和認證體系存在差異是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可在求同存異基礎上提煉共性關鍵問題。” 于露建議,政府應更加開放、透明、科學;行業組織要積極建言獻策;企業則可將實踐中形成的好做法、好標準在供應鏈體系中推廣應用和復制。
第三屆鏈博會的舉辦,將為全球農業供應鏈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而中國在其中的角色與作用,也將隨著全球合作的深入愈發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