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秋,云水長,共探未來。
9月28日下午,藍箭航天聯合北京廣播電視臺的LANDCLUB公開課在北京廣播電視臺陽光大廳開講。

活動以“燃啟未來:引擎與邊界”為主題的活動,邀請學界、產業界、媒體與科研一線嘉賓,共同展開關于航天動力的對話。

在開場演講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梁國柱教授帶來《燃燒的科學與航天動力的未來》。他講到,火箭發動機的燃燒,是在數千度高溫與數百個大氣壓環境中完成的復雜過程,全流量補燃循環因效率極致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同時也是對材料與系統的終極考驗。梁教授強調,理論指引方向,工程讓火箭真正飛起來,科學與實踐的結合始終是航天動力發展的根本。


隨后的對話會上,藍箭航天動力研發總經理劉磊從研發一線出發,描繪了發動機在極限環境下的生存狀態:3000℃以上的火焰溫度、深海般的高壓條件、渦輪泵每分鐘兩萬轉的高速運轉,都需要在精確設計和反復驗證中找到平衡。他說:“發動機不是一塊鐵疙瘩,而是一臺在極端環境中保持穩定的生命體?!彼瑫r提到,高頻次發射與可復用是行業的必然方向,而藍箭正在以“天鵲”與“藍焱”兩條技術路線,為這一未來打下基礎。

來自媒體的資深科普作家白國龍則提醒,航天價值的關鍵往往體現在“沉默的可靠性”。他把它比作腳下的大地,平時不顯眼,卻是承載一切的根基。從長征五號首飛到藍箭朱雀二號的任務,他深切體會到,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數千次試車和無數次歸零排查的結果。動力突破看似抽象,卻通過“火箭運力―衛星網絡―地面服務”的鏈條,進入日常生活,轉化為教育普惠、通信互聯和災害預警。
青年科研人員劉佳寧帶來另一種視角。他關注液氧甲烷發動機的冷卻技術與健康管理,希望未來的發動機不僅能用,還要“用得起、用得久、用得穩”。在他看來,科研與產業并不分離,實驗室里的模型和理論,只有通過臺架試驗和全系統熱試車的驗證,才能真正轉化為可用的工程成果。

此次LANDCLUB公開課,也是藍箭航天2026年校園招聘宣講的重要場景。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走進會場,聆聽專家與工程師的講解,感受到航天產業對人才的強烈需求。
藍箭航天人力與企劃中心副總經理黃河圍繞人才話題作出分享。他指出,藍箭需要的不是永遠不出錯的人,而是敢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工程師;需要的不是孤立的個人英雄,而是協作的團隊合作者;需要的不是單一的專才,而是能夠跨界、理解系統全局的“問題終結者”。“航天是一項協作的事業,真正的突破要靠人來完成?!彼陌l言引發了現場熱烈回應。

在現場,梁國柱教授的科學闡釋、劉磊總經理的工程故事、白國龍的社會視角,以及黃河的人才期待,共同構成了一次面向未來的宣講。正如黃河所說,“真正的工程師,是敢于解決問題的人?!边@不僅是藍箭的人才觀,也是一份寫給青年學子的邀請。
LANDCLUB公開課,既是一堂面向社會的思想交流,也是藍箭搭建的公共平臺。這里聚合智庫專家、媒體觀察者和內容創作者,以開放的姿態展開理性探討,讓航天話題跨出行業圈層,進入社會認知。通過這樣的交流,藍箭展現出商業航天企業的社會價值:不僅在講述發動機的故事,更在凝聚共識,推動航天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
從“京華秋”的詩意開篇,到“引擎與邊界”的思想交匯,本次LANDCLUB公開課再一次印證了這樣的答案:動力突破拓展了飛行的高度,人才建設拓展了未來的寬度。這正是藍箭航天“燃啟未來”的底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