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消費綜合報道】自今年5月開賽以來,“蘇超”(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已遠不止是一場體育賽事。憑借“城市榮譽+全民參與”的獨特模式,它迅速破圈成為現象級的社會文化事件,更以“票根經濟”為創新支點,成功點燃了區域消費引擎,為暢通經濟循環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江蘇樣本”。
從“一票難求”到全域消費
“蘇超”的火爆,從數據中可見一斑。淘汰賽階段,門票中簽率最低僅3.3%,堪比春運搶票;10月4日南京奧體中心的一場對決,更是吸引了超過6.1萬名觀眾,創下上座率新高。
然而,賽事的影響力遠超90分鐘的比賽本身。僅需一杯奶茶錢的低票價策略,極大地降低了參與門檻,將賽事熱度成功轉化為消費動能。賽場內人聲鼎沸,賽場外由“第二現場”、美食集市和文旅市集構成的消費場景同樣人潮涌動。以南京為例,在一場關鍵比賽日,全市重點商圈交易額同比增長6.4%,達到8.7億元。
票根不再是消費的終點,而是連接多場景消費的“金鑰匙”。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分析認為,隨著中國旅游市場消費結構從“單一”走向“多層次”,“票根經濟”正成為各地撬動市場的新支點,實現“一票多用”,帶動住宿、美食、交通等多業態協同增長。

東方IC
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同頻共振
“蘇超”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江蘇獨特的經濟與文化土壤。江蘇省內十三個地市經濟實力相對均衡,孕育了“相互比拼、相互調侃”的良性競爭文化,為“蘇超”提供了絕佳的舞臺。2025年上半年,江蘇GDP同比增長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旺盛的經濟活力與消費內生動力,為賽事的火爆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力的政府引導是“蘇超”效應持續放大的關鍵。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副院長王兆紅評價,“蘇超”是“政府、市場、文化”多要素協作的系統工程,其成功在于政府精準定位為“規則制定者”與“資源整合者”,為市場運作留出空間,并將文化元素深度融入賽事,產生了協同效應。
早在2021年,江蘇便開始推動“跟著賽事去旅行”活動。為放大“蘇超”效應,各地市積極打造“跟著‘蘇超’游XX”子品牌,將非遺展演、文旅市集與賽事結合,并推出憑門票享受景區、酒店優惠等一系列措施,將賽事流量最大化地轉化為經濟增量。
從“流量”到“留量”,激活體育消費“一池春水”
隨著淘汰賽深入,各方圍繞“蘇超”提振消費的舉措仍在加碼。鹽城等地推出“蘇超聯賽消費季”活動,發放數百萬元消費券,聯動上千家商戶。
更重要的是,“蘇超”經驗正被全國借鑒。“贛超”“川超”“湘超”等省級聯賽同樣激戰正酣,上市公司如共創草坪、金陵體育等也積極搶抓市場機遇,將業務拓展至全國賽事。
頂層設計也在加速完善。國務院辦公廳近期發文提出,到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7萬億元。國家體育總局明確表示,將聚焦培育自主IP賽事,促進“一日觀賽,多日停留”的深度融合,放大“票根經濟”效應。
賽場的激情終將褪去,但“蘇超”所點燃的消費熱情、凝聚的城市認同和創新的治理邏輯,已沉淀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為中國經濟大循環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