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王楠】“就想要直播間展示洗衣液的透明桶!”今年雙11期間,電商直播間推廣寶潔旗下一款洗衣原液時,評論區被這樣的留言刷屏。誰也沒想到,這個臨時迸發的用戶需求,竟催生出雙 11 最意外的爆款――3.5萬只定制透明桶8分鐘售罄,追加的1.55萬只返場即告售罄。從贈品到上架售賣,從直播間許愿到品牌快速響應,“許愿式消費” 正成為2025年雙11最鮮明的消費標簽,背后更是年輕人消費主權的覺醒與商業邏輯的重構。

消費主權覺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定制”
“過去是品牌賣什么我們買什么,現在是我們要什么品牌造什么。”95后消費者張琳的話道出了新一代的消費態度。她不僅參與了透明桶的 “許愿”,還在白象直播間留言想要李佳琦直播間泡面展示的同款搪瓷碗,沒想到品牌真的快速打樣,并將在后續作為贈品推出。
這種“許愿式消費”已滲透多個場景:在“所有女生的衣櫥”直播間,用戶無視主播聚焦的服飾,執著要求上架背景里的絨面沙發和展示用模型床,直言“拿回家給毛孩子當窩”;展示床上用品的冰箱模型,也被網友發掘出新用途,呼吁“上架放面膜”,倒逼直播間不得不刻意避開非售賣道具展示。小米CEO雷軍的評論區更是常年充斥著“許愿清單”,從衛生巾、相機鏡頭到cosplay服,覆蓋生活多個領域,雷軍更在采訪中坦言,用戶需求正是新產品的“創業機會”。
中小商家同樣難逃“許愿攻勢”,小紅書一位國風手串博主因暴露蘇打綠粉絲身份,被網友聯名要求定制演唱會、綜藝主題周邊手串,接單后店鋪月營業額穩定在3萬至4萬元,日訂單量最高達60單。艾瑞咨詢《2024年輕消費行為報告》數據顯示,62%的Z世代消費者認為“產品獨特性”是購買決策的首要因素,不少千禧一代愿為定制服務支付15%-30%溢價。而《2025Z世代雙十一消費行為報告》則指出, 2025年雙11期間,超九成Z世代參與大促,近四成增加消費預算,強大的購買力讓品牌無法忽視用戶的“許愿”。
李佳琦直播間生活類目招商負責人李孟珂向記者透露,團隊每天都會梳理粉絲留言,“只要需求合理、成本可控,就會聯合品牌嘗試落地”。她舉例,粉絲曾想要展示用的內衣洗衣機,但因成本過高無法實現,而透明桶、搪瓷碗這類兼具實用性與場景關聯性的需求,會快速推進。
情緒價值至上:定制消費的核心驅動力
“這個透明桶顏值太高了,正好把家里的傳統紅桶換掉。”在小紅書上,數萬條筆記分享著這款“網紅桶”的使用場景。李孟珂直言,直播間粉絲以女性為主,她們追求的往往是“偏情緒化的滿足”,透明桶的設計恰好戳中了年輕人替換傳統家居用品的升級需求。
復旦發展研究院提出的“情價比消費”概念,精準概括了這一趨勢――青年消費不僅考慮性價比,更重視情緒價值。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表示,當物質條件日益豐富,人們從關注基本需求轉向個性化、品質化需求,情緒消費成為需求升級的必然結果。
這種情緒價值的背后,是定制產品帶來的專屬感與參與感。寶潔為透明桶單獨承擔了約 50 元/單的成本(40元制造成本+10元物流費),卻通過用戶的二次傳播獲得了超額回報。原本市場關注度不高的高端洗衣原液,借助透明桶的熱度實現銷量暴增,還拿到了李佳琦直播間雙 11 首日美妝節核心資源位,這種“雙向奔赴”正是情緒價值轉化為商業價值的生動體現。

旺旺品牌則精準捕捉到年輕人的“祈福情緒”,在雙11前聯合豫園推出限定禮盒,將56民族版仙貝、雪餅與“旺運錦囊”“祈福手機貼”綁定,用戶可通過購買參與祈愿互動,禮盒在抖音羅永浩直播間上線后迅速售罄,快閃店70%的消費者會完成“購禮盒 – 掛祈愿卡 – 打卡傳播”全流程。而文創品牌“歪瓜出品”的鴿子洗手液機,源于網友對“鳥屎掉身上”創意的共鳴與許愿,量產后半年銷量突破2萬臺,長期處于斷貨補貨循環中,核心吸引力正是“滿足小眾趣味情緒”。
雙向奔赴:品牌與消費者的“共創時代”
業內人士指出,“透明桶效應”的爆發,離不開品牌的快速響應與中國柔性供應鏈的支撐。作為進入中國30多年的老牌外企,寶潔展現了驚人的執行力:9月6日晚帶走樣品,半個月內完成工廠篩選與打樣,兩家合規工廠同步生產保障供應,最終在雙 11 預售前順利交付。
這種響應速度背后,是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與柔性制造的成熟應用。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個性化定制服務市場將突破5000億元規模。當白象看到粉絲想要泡面搪瓷碗的留言后,立刻聯系主播承諾“只要女生需要,馬上就做”,這種“截胡式”響應正是柔性制造能力的體現。電商平臺也深度參與其中,早在2020年,淘寶就推出全球首個以C2M定制商品為核心供給的新平臺――淘寶特價版APP,通過數字化生態系統的建設和持續優化,讓產業帶工廠能夠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促進供需匹配。
直播電商則成為需求傳遞的關鍵橋梁。美ONE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直播間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做好用戶和品牌之間即時反饋的通道”,通過實時互動捕捉潛在需求,再聯動品牌快速落地,形成“需求-響應-落地-傳播”的閉環。這種模式讓雙11從“拼價格”進入“拼服務、拼響應”的新賽程,而直播電商的即時反饋優勢在此過程中凸顯無遺。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管健指出,情緒消費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受到情感驅動,追求產品本身帶來的情感滿足和心理慰藉,進而達成對心理補償的行為。
“許愿式消費”重塑了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從單向的“品牌主導”轉變為雙向的“用戶共創”。當消費者的聲音能被快速聽見并回應,品牌忠誠度自然隨之提升,這也是寶潔、白象等品牌愿意投入成本滿足小眾需求的核心原因。
從3.5萬只透明桶的秒空到個性化定制市場的萬億規模,2025年雙11的“許愿式消費”浪潮,不僅展現了年輕人的消費新主張,更印證了中國消費市場的活力與供應鏈的韌性。正如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報告中所強調的,消費不僅是物質交換,更包含情感寄托與精神滿足。未來,隨著柔性制造的進一步發展與品牌服務意識的提升,“用戶要什么就造什么”的商業邏輯將愈發普及,而年輕人的每一次“許愿”,都可能成為改寫消費規則的新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