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北京召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最新亮點成果發布會,集中發布了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在宇宙暫現天體、宇宙線傳播、太陽爆發等領域取得的系列科學突破。發布會上介紹,面向未來,聚焦宇宙起源、空間天氣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問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十五五”期間將組織實施包含“鴻蒙計劃”“夸父二號”等在內的太空探源科學衛星計劃,力爭在宇宙黑暗時代、太陽磁活動周、系外類地行星探測等領域實現新突破。
我國空間科學創新發展進入“快車道”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自2011年啟動實施,已成功研制并發射“悟空”號、實踐十號、“墨子號”、“慧眼號”、“太極一號”、“懷柔一號”、“夸父一號”和“天關”衛星等8項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創造多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作為我國首個系統性支持空間科學研究的計劃,該專項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創新發展進入“快車道”。
在取得科學突破的同時,專項也帶動了尖端有效載荷和衛星平臺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建立了“首席科學家+工程兩總”的新型任務體制,培養出一批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涌現出眾多勇挑重擔的青年科研骨干。
專項還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合作。“微笑”衛星是中國科學院和歐洲空間局首次進行任務級全方位、全周期的深度合作項目。“天關”衛星由中方主導,歐空局、德國和法國共同參與,是歐空局首次以“機遇任務”的方式參與中國空間科學任務。
聚焦宇宙起源等前沿任務 組織實施太空探源科學衛星計劃
發布會介紹,“十五五”期間,我國將發射四顆衛星,聚焦宇宙起源、空間天氣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任務,組織實施包含“鴻蒙計劃”、“夸父二號”、系外地球巡天、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在內的太空探源科學衛星計劃。
第一顆衛星,是聆聽宇宙“嬰兒時期”啼哭的“鴻蒙計劃”,它是由10顆衛星組成的低頻射電望遠鏡陣列,將會集體飛往月球背面,捕捉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它將為我們揭開宇宙大爆炸后,第一顆恒星出現之前,那段持續幾億年混沌時光的奧秘。
第二顆衛星,是“直視太陽”的“夸父二號”。它將在國際上首次繞行到太陽的極區上空,像一位高空攝影師,直接凝視太陽的“北極”與“南極”。那里隱藏著太陽磁場活動的終極秘密,讀懂它,我們就能更早預知太陽風暴的來襲,更懂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與太陽的關系。
第三顆衛星,是“為人類尋找新家”的系外地球巡天衛星。這顆衛星將巡視星河,專門尋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處在宜居帶的“地球2.0”。或許不久的未來,它將為我們指認一顆人類夢寐以求的第二家園。
第四顆衛星,是飛行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空間天文臺”――eXTP。它的使命,是觀測宇宙中的“極端禁區”,探尋物理學的疆界,去完成地球上無法實現的宇宙級實驗。
王赤表示,通過這些空間科學衛星任務的扎實推進,中國空間科學將持續產出更多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標志性貢獻。
?相關新聞?
科研人員揭開嫦娥六號月壤黏性之謎
記者昨日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嫦娥六號月壤樣品,該所祁生文研究員團隊系統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壤表現出較高黏性特征的物理機制,從顆粒力學層面完整闡釋了有關嫦娥六號月壤黏性的科學謎題。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
研究團隊通過固定漏斗實驗和滾筒實驗,精確測量了嫦娥六號月壤的休止角――一個反映顆粒材料流動性的關鍵指標。實驗結果顯示,嫦娥六號月壤的休止角顯著大于月球正面樣品,其流動特性更接近于地球上的黏性土體。
“通常顆粒越細,形狀越接近球形;而嫦娥六號月壤雖細,形態卻更復雜。”祁生文說。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與樣品中富含易破碎的長石礦物(約占32.6%),以及月球背面經歷更強太空風化作用有關。嫦娥六號月壤又細又粗糙的顆粒特性,提升了摩擦力、范德華力與靜電力的貢獻,產生更高的休止角,造就了其更高黏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