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手機銀行APP市場已從高速增長的增量時代邁入精細化運營的存量階段。根據艾瑞監測數據,國內手機銀行APP月活躍用戶規模已穩定在7億量級,市場增速逐步放緩,行業競爭焦點從“跑馬圈地”的用戶獲取,轉向“精耕細作”的用戶留存與價值挖掘。在此背景下,手機銀行APP的經營能力不再單純以用戶規模論英雄,而是更聚焦于用戶活躍度、場景滲透深度、金融業務轉化率等核心指標,能否通過高效運營實現“存量挖潛”,成為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賽道上拉開差距的關鍵所在。
面對存量市場的競爭挑戰與行業發展趨勢,以農業銀行為代表的國有大行率先發力,將手機銀行APP建設作為線上經營體系構建的核心抓手,通過戰略聚焦、資源傾斜與模式創新,持續提升APP運營質效。根據User Tracker多平臺網民行為監測數據庫統計結果來看,2025年Q3六家國有大行的手機銀行APP平均月度獨立設備數量差距較為明顯,其中農業銀行的手機銀行單體APP持續登頂,以平均2.5億的月度獨立設備數高居榜首,是國內銀行業流量最大的手機銀行APP平臺。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市場也對農行數字化轉型成效給予積極反饋:2025年10月,農業銀行股價登頂A股,成為國內第一大行,反映出投資者對農行經營能力與長期增長潛力的高度認可。

農業銀行亮眼的數據背后是其極具前瞻性的經營策略,以此為例,可以洞悉國有大行在手機銀行APP建設和線上經營體系建設的前沿實踐:
1)堅持“一個APP戰略”:在數字金融用戶習慣“一部手機走天下”的背景下,農行堅持“一個APP戰略”,其核心競爭力不僅在于單體平臺的規模聚合效應,更在于以“協同為徑”打破渠道壁壘,構建起連接金融服務、場景生態、用戶需求與科技能力的全域協同體系。不同于部分銀行曾面臨的多渠道分散運營、服務斷層問題,農行自確立戰略之初便將“協同”貫穿始終,以手機銀行APP為核心樞紐,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打通業務流程節點,使其從單一金融工具升級為全域價值連接平臺,彰顯出鮮明的戰略前瞻性。
2)堅持“以用戶為中心”:農業銀行以用戶為中心構建從獲客、活客到留客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堅守金融為民初心。在客群覆蓋上,農業銀行手機銀行健全“5+N”特色服務,打造標準、大字、鄉村、英文、少數民族五大版本,開設養老、私行、軍人、車主、普惠等專區,滿足老年用戶、少數民族用戶、鄉村用戶等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服務體驗上,農行通過用戶反饋機制形成“需求―響應―迭代”閉環,簡化操作流程、優化交互設計,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同時依托大數據分析推出“千人千面”個性化服務,精準匹配金融需求與供給,傳遞金融服務溫度。
3)場景建設賦能金融服務:農行秉持“一站式”智慧場景生態理念,構建“金融+生活”立體化生態體系。政務場景上,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出“一網通辦”,用戶可足不出戶辦理社保、票務等業務;民生場景中,創新“清廉食堂”管理公務接待,聯合交通部門推出“無感支付”、電動車充電等出行服務;養老場景上,手機銀行打造“養老社區”,為客戶一站式提供社保、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三大支柱”服務,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繳存金額均居同業第一梯隊,并拓展推出康養、養老護理等多種養老“金融+”服務場景。
4)科技投入鍛造核心競爭力:農業銀行將金融科技作為核心驅動力,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構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的技術體系。智能服務方面,打造“會話即服務”模式,用戶開口提問或文字咨詢即可快速獲取服務;數據應用方面,通過“篩選、布放、執行、回收、優化”五步閉環,為客戶構建統一畫像,讓一線客戶經理告別“廣撒網”式營銷,轉而實現高效精準觸達,大幅提升服務轉化率;系統安全層面,通過云計算優化性能,支撐億級用戶在線穩定,并建立多維度風控體系,引入身份驗證工具,依托智能模型守護客戶資金與賬戶安全。
手機銀行APP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引擎與戰略支點,在存量競爭時代,其發展重心已轉向用戶體驗、生態融合與精細化運營。從行業經營趨勢來看,當前手機銀行APP的發展呈現三大特征:其一,生態化融合加速,銀行打破金融服務邊界,將手機銀行與政務、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場景深度綁定,構建“金融+生活”一體化服務生態;其二,智能化賦能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金融服務深度融合,從智能客服、個性化推薦到智能風控、資產配置,AI技術貫穿用戶服務全流程,推動服務效率與體驗雙升級;其三,精細化運營聚焦,銀行基于用戶畫像實現分層分群管理,針對老年客群、縣域客群、小微企業主等不同群體推出差異化版本與專屬服務,滿足“千人千面”的需求痛點。隨著生態化融合加速、智能化技術深化以及用戶經營進一步細化,手機銀行APP將繼續引領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成為銀行在數字經濟時代構筑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