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主權覺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定制”
“過去是品牌賣什么我們買什么,現在是我們要什么品牌造什么。”95后消費者張琳的話道出了新一代的消費態度。她不僅參與了透明桶的 “許愿”,還在白象直播間留言想要李佳琦直播間泡面展示的同款搪瓷碗,沒想到品牌真的快速打樣,并將在后續作為贈品推出。
這種“許愿式消費”已滲透多個場景:在“所有女生的衣櫥”直播間,用戶無視主播聚焦的服飾,執著要求上架背景里的絨面沙發和展示用模型床,直言“拿回家給毛孩子當窩”;展示床上用品的冰箱模型,也被網友發掘出新用途,呼吁“上架放面膜”,倒逼直播間不得不刻意避開非售賣道具展示。小米CEO雷軍的評論區更是常年充斥著“許愿清單”,從衛生巾、相機鏡頭到cosplay服,覆蓋生活多個領域,雷軍更在采訪中坦言,用戶需求正是新產品的“創業機會”。
中小商家同樣難逃“許愿攻勢”,小紅書一位國風手串博主因暴露蘇打綠粉絲身份,被網友聯名要求定制演唱會、綜藝主題周邊手串,接單后店鋪月營業額穩定在3萬至4萬元,日訂單量最高達60單。艾瑞咨詢《2024年輕消費行為報告》數據顯示,62%的Z世代消費者認為“產品獨特性”是購買決策的首要因素,不少千禧一代愿為定制服務支付15%-30%溢價。而《2025Z世代雙十一消費行為報告》則指出, 2025年雙11期間,超九成Z世代參與大促,近四成增加消費預算,強大的購買力讓品牌無法忽視用戶的“許愿”。
李佳琦直播間生活類目招商負責人李孟珂向記者透露,團隊每天都會梳理粉絲留言,“只要需求合理、成本可控,就會聯合品牌嘗試落地”。她舉例,粉絲曾想要展示用的內衣洗衣機,但因成本過高無法實現,而透明桶、搪瓷碗這類兼具實用性與場景關聯性的需求,會快速推進。
情緒價值至上:定制消費的核心驅動力
“這個透明桶顏值太高了,正好把家里的傳統紅桶換掉。”在小紅書上,數萬條筆記分享著這款“網紅桶”的使用場景。李孟珂直言,直播間粉絲以女性為主,她們追求的往往是“偏情緒化的滿足”,透明桶的設計恰好戳中了年輕人替換傳統家居用品的升級需求。
復旦發展研究院提出的“情價比消費”概念,精準概括了這一趨勢――青年消費不僅考慮性價比,更重視情緒價值。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表示,當物質條件日益豐富,人們從關注基本需求轉向個性化、品質化需求,情緒消費成為需求升級的必然結果。
這種情緒價值的背后,是定制產品帶來的專屬感與參與感。寶潔為透明桶單獨承擔了約 50 元/單的成本(40元制造成本+10元物流費),卻通過用戶的二次傳播獲得了超額回報。原本市場關注度不高的高端洗衣原液,借助透明桶的熱度實現銷量暴增,還拿到了李佳琦直播間雙 11 首日美妝節核心資源位,這種“雙向奔赴”正是情緒價值轉化為商業價值的生動體現。

旺旺品牌則精準捕捉到年輕人的“祈福情緒”,在雙11前聯合豫園推出限定禮盒,將56民族版仙貝、雪餅與“旺運錦囊”“祈福手機貼”綁定,用戶可通過購買參與祈愿互動,禮盒在抖音羅永浩直播間上線后迅速售罄,快閃店70%的消費者會完成“購禮盒 – 掛祈愿卡 – 打卡傳播”全流程。而文創品牌“歪瓜出品”的鴿子洗手液機,源于網友對“鳥屎掉身上”創意的共鳴與許愿,量產后半年銷量突破2萬臺,長期處于斷貨補貨循環中,核心吸引力正是“滿足小眾趣味情緒”。
雙向奔赴:品牌與消費者的“共創時代”
業內人士指出,“透明桶效應”的爆發,離不開品牌的快速響應與中國柔性供應鏈的支撐。作為進入中國30多年的老牌外企,寶潔展現了驚人的執行力:9月6日晚帶走樣品,半個月內完成工廠篩選與打樣,兩家合規工廠同步生產保障供應,最終在雙 11 預售前順利交付。
這種響應速度背后,是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與柔性制造的成熟應用。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個性化定制服務市場將突破5000億元規模。當白象看到粉絲想要泡面搪瓷碗的留言后,立刻聯系主播承諾“只要女生需要,馬上就做”,這種“截胡式”響應正是柔性制造能力的體現。電商平臺也深度參與其中,早在2020年,淘寶就推出全球首個以C2M定制商品為核心供給的新平臺――淘寶特價版APP,通過數字化生態系統的建設和持續優化,讓產業帶工廠能夠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促進供需匹配。
直播電商則成為需求傳遞的關鍵橋梁。美ONE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直播間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做好用戶和品牌之間即時反饋的通道”,通過實時互動捕捉潛在需求,再聯動品牌快速落地,形成“需求-響應-落地-傳播”的閉環。這種模式讓雙11從“拼價格”進入“拼服務、拼響應”的新賽程,而直播電商的即時反饋優勢在此過程中凸顯無遺。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管健指出,情緒消費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受到情感驅動,追求產品本身帶來的情感滿足和心理慰藉,進而達成對心理補償的行為。
“許愿式消費”重塑了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從單向的“品牌主導”轉變為雙向的“用戶共創”。當消費者的聲音能被快速聽見并回應,品牌忠誠度自然隨之提升,這也是寶潔、白象等品牌愿意投入成本滿足小眾需求的核心原因。
從3.5萬只透明桶的秒空到個性化定制市場的萬億規模,2025年雙11的“許愿式消費”浪潮,不僅展現了年輕人的消費新主張,更印證了中國消費市場的活力與供應鏈的韌性。正如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報告中所強調的,消費不僅是物質交換,更包含情感寄托與精神滿足。未來,隨著柔性制造的進一步發展與品牌服務意識的提升,“用戶要什么就造什么”的商業邏輯將愈發普及,而年輕人的每一次“許愿”,都可能成為改寫消費規則的新起點。
]]>
庫迪咖啡移動車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本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會場內外,庫迪咖啡作為官方合作伙伴,其移動咖啡車成為觀察其戰略的一個切片。庫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穎波在接受環球網記者采訪時,詳解了其“兩手抓”的戰略邏輯,而這一邏輯正面臨市場的嚴峻檢驗:如何在保證極致性價比的同時,實現品牌價值的躍升,并維持整個系統的健康盈利?
品牌向上:綁定熱門IP是手段,而非目的
“品牌向上對我們來說,并不意味著賣高價,而是帶給消費者更多好的情緒價值。”李穎波對環球網記者強調。這一定位,意味著庫迪并非依靠提價樹立高端的傳統路徑,而是選擇了一條看似更輕、實則對運營深度要求更高的路――與年輕人熱衷的文體娛IP深度綁定。
環球網記者梳理發現,2025年,庫迪的營銷動作呈現出高頻、跨圈層的特征,從WTT、環廣西世巡賽到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金雞百花電影節,幾乎覆蓋了年輕群體的核心注意力場域。
“這首先是品牌體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的必然選擇,其次,這也是高效切入不同消費圈層的路徑。”李穎波解釋道。然而,這種密集綁定背后,是業內對其營銷投入產出比及品牌形象能否真正沉淀的持續關注。庫迪的挑戰在于,如何避免讓合作流于表面的Logo露出,而是真正轉化為用戶的品牌認同。
供應鏈筑基:“低價高質”命題的硬核答卷
一切“價格普惠”的策略,若沒有堅實的供應鏈底座,終將是空中樓閣。“自建供應鏈是庫迪的核心優勢之一,也是‘低價不低質’的關鍵前提。”李穎波對環球網記者表示。
據了解,庫迪在安徽馬鞍山與蕪湖布局的超過40萬平方米的供應鏈基地,是其成本控制的底氣所在。其中,已投產的亞洲最大單體烘焙工廠,以及在建的“超級工廠”,構成了其“全球原料+本土基地+全鏈自產”模式的核心。
這套重資產模式,旨在通過規模效應和全鏈自控來平抑成本波動。“即便面對全球咖啡豆價格上漲的壓力,我們仍能通過長期訂單與全鏈自控實現成本平衡。”李穎波稱。這無疑是其對市場關于其低價可持續性質疑的直接回應。然而,這套模式的效率究竟如何,最終仍需體現在財報中持續的盈利能力上。
產品與科技雙驅:“小步快跑”背后的系統效率
在穩固的供應鏈基礎上,庫迪在市場端展現出“小步快跑”的敏捷性。“年輕人早已將咖啡視為功能性飲料,并期待口味的持續創新。”李穎波指出。為此,庫迪構建了覆蓋咖啡與非咖飲品的全時段產品矩陣。生椰拿鐵等爆品的成功,印證了其產品策略的有效性,但咖啡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生命周期短的挑戰,也要求其創新必須持續不斷。
支撐這種敏捷性的,是庫迪強調的技術基因。“IT部門是公司最大的團隊之一,技術正在拓寬這個行業的效率天花板。”李穎波介紹,從AI優化倉儲物流,到算法實現門店自動運營,技術已貫穿其全鏈路。參與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場合,庫迪的目標不僅是品牌曝光,更是尋求將前沿科技轉化為自身的運營效率。其根本目的,是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將“低價”從一個市場策略,轉變為一種由系統效率驅動的可持續商業模式。
三年間,庫迪咖啡從推動“早高峰現磨咖啡”成為日常,到以1.8萬家門店規模躋身全球前三,其戰略圖景已清晰展開。它正試圖用實踐回答一個行業性難題:“價格普惠”與“品牌向上”這對看似矛盾的目標,是否能夠協同實現?
李穎波認為:“未來誰能同時在價格實惠與情緒價值上滿足消費者,誰就能在市場上擁有更大競爭力。”庫迪的實踐,其真正價值或許不在于它已經取得了絕對的成功,而在于它正將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從單純的價格絞殺,引向一場關于綜合系統能力、品牌情感鏈接與產業整體效率的“價值競爭”極限測試。這場測試的結果,將對中國消費品行業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