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新石器創始人兼CEO余恩源首次對外確認了這一融資消息,并透露本輪投資方包括來自中東的主權基金、國內多只人工智能產業基金,以及高鵠資本、鼎暉投資、中信資本等一線機構。
新石器(Neolix)的業務并非載人Robotaxi,而是聚焦于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無人城配車”(RoboVan)。融資背后,是新石器在商業化落地上的實質性突破:累計交付L4級無人車突破1萬臺,單月交付量超2000臺,成為全球首家邁過“萬臺門檻”的L4自動駕駛公司。與此同時,新石器已在青島單城部署超過1200臺無人車,部署數量已經超越美國舊金山。
為什么新石器能獲得6億美元融資?
“整個無人駕駛賽道需要出現一個能夠大規模商業化的團隊。”余恩源在溝通會上的這句話,或許道出了資本押注新石器的根本邏輯。
在自動駕駛行業普遍陷入“技術領先、商業滯后”的窘境時,新石器選擇了一條看似“笨重”的發展路徑:從物流場景切入,以軟硬一體、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直面城市配送這一萬億級市場。
新石器的技術策略,余恩源使用了“激進”來形容。當行業多數玩家在依賴“激光雷達+高精地圖”的“豪華”配置來確保安全時,新石器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技術難度最高、但商業化前景最廣闊的純視覺路線。
“我們的無人車上面只有13顆傳感器:1顆激光雷達和12顆攝像頭,相比行業里大多數的無人駕駛公司,其實我們的傳感器是最少的,所以它對于算法的要求也是最高的。”余恩源在溝通會上坦言。這種“極簡”的傳感器方案,背后是其自研的“視覺-動作”基礎大模型(Neolix-VA) 在支撐,實現了從感知到決策的端到端自動駕駛。這不僅大幅降低了單車硬件成本(據估算可降低數十萬元),更意味著車輛更易過規、更易量產,為萬臺級的規模化交付掃清了障礙。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其無圖技術的率先上車與應用。余恩源指出了“有圖”與“無圖”背后的商業邏輯分野:“無圖技術帶來的首先是運營方式的靈活變化……為什么新石器從快遞行業起步,快遞行業和有圖技術是比較完美的結合。然后無圖技術代表著我們可以成功地破圈,到滴滴送貨這樣的即時物流場景里去。”
同時,這樣的技術路線對于海外業務的布局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出海最大的瓶頸就是海外所有國家對數據的合規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如果我到另一個國家大規模地采集高清地圖的話,合規性是一個巨大的門檻,而且成本會很高。”余恩源說道。
據新石器首席財務官李子夷透露,公司已在今年上半年實現連續單月盈利,預計明年將實現全面盈利。然而,融資并非因為缺錢,而是為迎接“從1到100”的爆發式增長窗口儲備彈藥。
“我們意識到整個行業在今年經歷了0到1的發展之后,很快要進入到1到10乃至100的超快速增長階段。”李子夷表示。
出海:從阿聯酋到全球
融資的另一大用途,是加速出海。
“我們在阿聯酋拿到了全球第一張正式頒發的公開道路無人車牌照。”余恩源透露,新石器已與阿聯酋科技部旗下的國企K2簽約,計劃在明年年底前在當地部署5000臺無人車。
中東成為新石器出海的第一站,并非偶然。該地區政策開放度高、物流成本高、高溫作業環境惡劣,恰恰是無人車的最佳試驗場。而新石器的無圖技術,也規避了在海外采集高精地圖的合規風險。
“我們和他們聯合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讓政府機構如何接受無人車投入使用流程、界定各方面內容,一套非常復雜的合規體系,需要我們帶出去的。” 余恩源坦言。新石器出海的首戰,工作之一就是將中國在無人配送領域先行先試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標準“打包”輸出,為后續的規模化復制奠定法理基礎。
雙方規劃到明年年底在阿聯酋部署5000臺無人車,且模式與國內不同,是“直接提供運營服務”,單費更高。這標志著新石器在中東正從“產品供應商”向“運力服務商”升級,直接獲取物流市場的價值紅利。
除了中東,新石器已與韓國簽約,并計劃在東北亞、東南亞、歐洲及中國香港等地建立“樣板間”。余恩源預計,到2027年,新石器海外年銷量將達到5000至10000臺。
值得注意的是,新石器的出海并非單打獨斗。余恩源在溝通會上透露,在阿聯酋CES展期間,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從云服務商到通信運營商――主動尋求合作,形成了一套“中國基礎設施出海模式”。
“我們基本上帶著國內一套基礎設施在出海,”他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無人配送:比Robotaxi更具確定性和規模性的市場
回顧2018年剛進入無人配送領域時,余恩源形容當時是“孤零零地進入了一個無人的領域”。七年過去,新石器不僅將無人車從概念推向規模化商用,并開始布局全球市場。
余恩源在溝通會上多次提及一組核心數據,這構成了新石器乃至中國無人車行業發展的基本盤:“這個行業(城配物流)年運費開支總額達到3萬億,而且中國現在有超過3000萬輛車……每年跑的里程數累計能夠達到1萬億公里。”
這是一個遠比Robotaxi更具確定性和規模性的市場。余恩源指出,這是一個由“計劃性物流”和“即時性物流”構成的復雜體系,細分場景高達上百個。這種復雜性,為能夠提供標準化、規模化運力的無人車創造了絕佳的落地土壤。
余恩源也披露了一個關鍵數據:“我們現在算下來每公里成本含電費應該是4毛多到5毛錢的樣子。” 這個價格已顯著低于人力配送,構成了其商業模式的基石。
站在萬臺交付的新起點上,新石器的未來規劃清晰。首席財務官李子夷明確表示,此輪融資的重要用途之一是“更大產能的儲備”。 這意味著其生產制造體系將面臨又一個數量級的挑戰。
余恩源清醒地認識到,最大的挑戰來自內部:“接下來我們的挑戰就是我們的組織能不能繼續適配這樣高速的增長?” 從月交付兩千臺到沖擊三千甚至五千臺,是對公司全流程運營能力的終極考驗。這也要求公司必須在產品靈活性、調度算法和客戶服務上進行更深度的革新。
在余恩源的愿景中,無人車的終局并非替代人類,而是成為重構城市運行效率的“新公共基礎設施”。
目前,新石器的“無圖方案”使其擺脫了對高精地圖的依賴,成為出海的“通行證”;其在國內打磨出的“車-路-站-調度”完整運營體系,成為可向全球復制的“樣板”。余恩源期望的是:“能夠加快法律法規路權標準落地的速度”,將中國形成的產業先行優勢,通過國家層面的推動,轉化為全球性的標準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