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地球氣候系統中約有二十多個可能存在“臨界點”的子系統,而第一個被突破的正是熱帶珊瑚礁。目前,全球變暖已達到約 1.4°C,超過了珊瑚礁約 1.2°C 的熱臨界閾值。
科學家指出,即使在極不現實的情況下將升溫穩定在 1.5°C,熱帶珊瑚礁仍有極高概率崩潰。除非全球氣溫回落至工業化前高出 1°C 以內,否則許多珊瑚礁將永久消失。
來自法蘭克福森肯貝格研究所及歌德大學關鍵計算研究中心的計算地球系統科學教授尼科?溫德林(Nico Wunderling)表示:當氣候系統越過臨界點后所帶來的破壞性后果,對人類社會構成巨大威脅。一個系統的崩潰甚至可能觸發或加速其他系統的崩潰。這種風險在全球升溫超過 1.5°C 后顯著增加。
亞馬孫雨林與大西洋環流面臨風險
科學家們在報告中還列舉了其他潛在臨界點,包括:
亞馬孫雨林:在 1.5C2°C 升溫區間內,氣候變暖與局部森林砍伐可能導致雨林向稀樹草原轉化,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
格陵蘭與西南極冰蓋:一旦融化趨勢鎖定,可能引發數米的海平面上升。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包括墨西哥灣流在內的洋流系統可能在低于 2°C 升溫時崩潰,造成西北歐冬季大幅降溫、擾亂全球季風系統,并削弱農業產量。
全球科學家聯合呼吁跨系統應對
本次報告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教授蒂姆?倫頓(Tim Lenton)擔任協調主筆,來自 20 多個國家的 100 余位科學家參與編撰。
倫頓指出,過去 20 年間,氣候科學界才逐漸認識到“氣候臨界點”的重要性。該報告被視為評估地球系統與人類社會“負面與正面臨界點”風險及機遇的重要文件。
報告亦強調“積極臨界點”潛力
IT之家注意到,除了警示外,這份報告也提出“正面臨界點”概念,指社會在達到某個閾值后可能出現自我強化的積極轉變:
能源轉型:在全球多數地區,可再生能源已比化石燃料更具成本優勢;電動車正快速取代燃油車,這一趨勢可能同樣具有“自我加速”特征。
政策推動:政府推動氣候友好技術,如可持續供暖系統和綠色貨運,可觸發系統性變革。
社會傳播效應:少數群體的環保行為(如改變出行方式)可能通過“社會感染”機制擴散至多數人群,促使社會整體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