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刊文指出,得益于成熟的供應鏈、快節奏的創新,以及來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占據優勢,將復制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主導地位。
在文中,該報記者談到了參觀中國機器人先驅制造商宇樹科技位于杭州總部的經歷。當時,參觀者被邀請推和踢人形機器人G1,以測試其平衡能力。
文章稱,宇樹科技正在展示其改造新興行業、打造人形機器人努力。這些機器人由開源軟件驅動,買家可以對它們進行編程,讓它們奔跑、跳舞或表演功夫回旋踢。而宇樹科技只是中國眾多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之一。近幾個月以來,宇樹、優必選、傅利葉等企業在社交媒體吸引了眾多關注。

宇樹機器人亮相春晚 視頻截圖
“這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硬件能力的有力例證,而該領域可能成為中美科技競爭的新前沿。”文章提到,投資銀行分析師預測,該行業可能生產出繼智能手機、電動汽車之后的,下一個廣泛采用的設備。
宇樹科技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王興興認為,該行業將在五年內迎來突破性的“iPhone時刻”,即行業迎來出貨量暴增節點、工業或服務業能真正有終端產品出現的時刻。
各機構均預測,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巨大。高盛預計,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高達2050億美元。花旗銀行預測,到2040年,人形機器人銷量將達到6.48億臺。美國銀行則預計,到2060年,人形機器人銷量將達到30億臺。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中國企業面臨來自美國的競爭對手,包括特斯拉、谷歌和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以及波士頓動力、敏捷(Agility Robotics)在內的機器人初創公司。同時,來自日本和歐洲的機器人制造商專注于制造與人類一起工作的協作機器人。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盡管競爭激烈,但中企已憑借著深厚的供應鏈占據了領先地位。文章提到,人形機器人的許多部件已被用于電動汽車,包括將能量轉化為運動的執行器、電池和激光雷達等視覺系統。
首先,中國制造的零部件價格比美國便宜得多。美國銀行分析師估計,如果使用中國零部件,特斯拉第二代擎天柱機器人的成本將降低約三分之一。
據《金融時報》統計,有25家中國公司為人形機器人的手部提供零部件,而美國只有7家。在人形機器人的腿部線性執行器方面,中國有30家供應商,美國只有6家。此外,除人工智能(AI)芯片外的所有部件,中國供應商的數量都多過美國供應商。

按人形機器人各部件區分,中國、美國及其他供應商數量對比 《金融時報》制圖
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制造的低價部件,有益于整個行業的迅速發展。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機器人學者布魯諾?阿多諾表示:“人形機器人研究正在蓬勃興起。在宇樹出現之前,這是不可能的。”
阿多諾還說,他的團隊已將采購可編程H1型號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從高達100萬美元降低至約10萬美元。宇樹還向他們免費提供負責操縱和控制電機和傳感器的代碼,以便后續開發。 他表示:“我們正在開發新技術,通過接入宇樹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來改善機器人的行為和解鎖功能。”
同時,中國國內完善的產業政策引擎,助力了中企的迅速成長。除了中央政策和資金支持外,杭州、深圳等地方政府也加入其中,競相吸引企業,提供補貼以建立產業供應鏈。此外,人形機器人已經出現在中國商店、街頭、工廠和研究機構等各個角落。
文章提到,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國在移動部件方面擁有領先技術,而英偉達AI處理器仍然是大多數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杰富瑞投資銀行工業分析師約翰遜?萬(Johnson Wan)稱:“中國在硬件方面非常擅長,但在創新和軟件方面,美國仍然具有優勢。”
但伯恩斯坦分析師卻認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的進展,與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已經不相上下。該機構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在產品和用例的多樣化方面行動非常迅速。美國企業似乎在追求終極解決方案,但中國采用‘自然選擇’的方法,產品模式多種多樣。”
當前,人形機器人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德國技術咨詢公司Exxeta的機器人專家馬庫斯?菲舍爾表示,控制人形機器人所需的編程工作仍然很繁重。他說,他花了大約10天時間對G1進行編程,使其能夠在辦公室內自由行走,通過頭部的激光雷達(一種使用光的傳感器)進行導航,而不是通過遙控器。
菲舍爾預計,通過人形機器人盤點庫存或在超市貨架上擺放食品將成為可能,但同時挑戰依然存在。
“人類抓取東西非常容易。”他舉例說,“我們看到一個玻璃杯,可以輕易地抓住它。我們知道如果用力過猛,可能會把它打碎。但機器人必須學習,才能做到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