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特曼將傳統勞動,如務農,與現代的辦公室工作進行了鮮明對比。他直言,如今大部分工作或許從最本真的意義上來說算不上“真正的”工作。

阿爾特曼的反思觸及了技術進步與工作意義重新定義這一日益激烈的爭論核心。在他看來,每個時代人們對“真正的工作”的定義都在不斷變化。過去的產業工人或許難以理解如今營銷策略師或軟件工程師的工作價值,認為他們從事的是一種虛幻的生產活動。而阿爾特曼預測,在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同樣的認知循環將再次上演,未來一代人回首我們當下的工作時,或許會有全新的評判標準。
對于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十億知識工作者這一令人擔憂的現象,阿爾特曼表現出了樂觀態度。他認為,人類的生活依然會充滿意義,因為“我們所謂的工作其實一直在變”。人類的雄心壯志不會因技術變革而消逝,反而會在太空探索、腦機接口、創造性解決問題等新領域找到新的出口。他堅信人類智慧能夠在傳統就業范疇之外重新定義生產力。
此外,阿爾特曼還暗示在未來幾十年里,“真正的”勞動與“人工的”勞動之間的界限可能會完全模糊。如果農民代表著有形的、維持生命的工作本質,數字勞動象征著認知生產力,那么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可能會變得更加奇特,成為一種娛樂、目標或自我表達的方式。
《經濟時報》指出,阿爾特曼的言論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當機器幾乎能夠完成人類所能做的一切時,“工作”到底還意味著什么?是僅僅為了生計而進行的活動,還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目標的途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AI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對工作本質的重新審視與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