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結論:BI最痛的3件事
1)缺少價值認同感:比如管理層不夠重視BI,BI輸出的意見不被采納,無法推動落地,長期被低價值的報表、驗數類需求圍攻,被視作人肉取數器,無法融入到業務中;
2)數據生產資料不足,且管理混亂:比如底層數據臟亂差、需要的數據沒有、指標定義混亂;
3)對成長的焦慮:比如成長慢,找不到分析思路和方法,對未來職業發展沒有信心;
2、做BI最痛的3件事之BI原聲由于部分用戶原聲高度重疊,所以只展示有代表性的原聲。?
分析師A
1)CEO不足夠重視數據的價值、BI的價值。2.BI的建議不能執行落地。3.數據中臺無法高效支撐。?
分析師B
1)業務不穩定、迭代快,分析師的分析迭代成本太高。2.和ETL的協作難度大,效率低。3.BI對業務帶來的直接幫助和價值怎么衡量??
分析師C
1)業務想不清楚需求,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漫無目的提很多數據需求,抱著試數據的態度看數據。
2)BI給出的觀點、意見,業務擱置一旁,不采納,不實施。
3)業務為了KPI造口徑,造對比區間。而BI在這個過程中,起不到對目標設定/計算方式的客觀的決定作用,只能被動按照業務需要去滿足。?
分析師D
1)業務經常毫無理由的diss數據錯誤,數據鏈路很復雜,有可能是指標定義問題,有可能是系統問題,也有可能是ETL加工出錯,不是BI的問題呀。
2)加班加點的對接低價值的數據,月報十幾頁,真心懷疑有人看嗎?但還要熬夜把數據扣準,廢了老命,可能老板只是臨時想起來,但我們得半夜起來弄,結果可能老板壓根都沒看。
3)業務把你當人肉取數器,總是說你給我弄下這個數據,我要做判斷了,辛辛苦苦弄完數,業務說你可以走了,我們還要接著討論。?
分析師E
1)怎么樣能和業務負責人對焦,找對方向,找對問題,聚焦?
2)怎樣能理解商業,并有效的參與業務討論中,并通過數據推動業務??
分析師F
1)底層數據臟亂差,想要的數據沒有或者不對。2.數據口徑不一致,數據核對校驗工作量大。3.需求背后,如何有深層次商業問題的洞察。
分析師G
1)基礎數據支持和分析工作的時間協調困難,取數、報表這樣的基礎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部門里很多人都在做這樣的工作,沒時間做商業分析,分析師的成長緩慢;2)分析方向和方案的輸出把握不準;3.擔心分析師的價值不夠,害怕未來這個行業被替代或消失;
3、一張圖看BI工作的上下游
BI承接上游的需求,明確需求背后的動機后,再對需求拆解,進而形成分析思路,再從下游獲取數據,而后輸出分析報告,再得到分析價值反饋,很可能還需要追加分析。
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不給力,都會對BI形成壓力。
4、BI的用戶:不理解數據或不清楚自己要什么?
BI的需求來自CEO、管理層、業務方,每個需求方對數據的認知不一樣,商業判斷力也不一樣。?同樣是CEO,財務背景的CEO對數據敏感度高,數據敏感度高導致大佬們不需要BI解讀數據,只要BI告訴他客觀數據就可以,因為他對數據的解讀比BI還厲害。銷售出身的CEO有的懂數據,有的一知半解。其他背景的就不好說,管理層受自身過往經驗、認知的影響,又身處高位,有自己的判斷,且判斷不輕易被改變。?如果大佬們不理解數據,中層、一線業務小二們往往更不理解數據,因為很多企業的運作自上而下。?如果有個大佬,每天要和他的團隊review數據,那這條線的BI就該笑了,因為他們會被需求方重度依賴,自然也多了機會。
而現實往往比較殘酷。經常是大佬們臨時想起來要看個/些數,他們也不知道數據背后的流轉、邏輯,還把BI當成乙方的角色,心里想著數據不就得按照我想的來。根據菩提的觀察,越傳統的行業,對數據的認知越處于石器時代。?即使在數據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有些合作伙伴不了解數據。我們和某業務管理團隊溝通數據需求,業務老大說,我是傳統行業過來的,不懂數據,我提不出需求。?除了需求方不了解數據,同時,需求方可能商業判斷力也不太夠,沒有體系化的思維,不知道業務哪里出問題了,也不知道BI能幫他解決什么,于是變成條件反射,提各種臨時、瑣碎的需求給BI,口頭禪變成你們BI從數據上看看吧。?這時候,BI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如果無法輸出高價值的商業分析,又處在乙方位置,價值感就會油然下降。?進而,需求方就會對臨時、瑣碎的數據需求形成依賴、慣性。因為需求方不知道BI能做什么,BI也沒有告訴需求方BI可以做什么,仿佛雙方都接受了臨時取數的現狀。長此以往,對BI來說就很難從沼澤地抽身出來。?這種情況下,BI必然痛,痛在沒有價值,痛在對成長焦慮。
5、BI的數據生產資料不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BI依賴好的數據中臺、數據倉庫,如果底層數據質量差或者數據缺失,就是BI的災難。BI如果有10分的時間,可能6分得用在數據獲取、清洗、校驗上。?BI和ETL的協同一直是常見問題,BI把自己當ETL來用的情況,不少見。?殘酷的現實:業務先行,技術為了滿足業務需求,忙著搭系統,顧不上數據,甚至都沒想起來數據,也沒有數據的意識,系統遷移、接口變化未必告知數據,更不要說數據采集、數據規范之類問題?;蛘邩I務系統本身就是個半吊子,一部分數據在系統,一部分數據在線下維護。這種情況下,數據集市、數據倉庫必然難以滿足BI的需求,其實ETL也是被背鍋的。
在企業一定的發展階段,數據建設差,可以理解。因為所有的企業必須先活下來,活下來就需要業務滾起來,資源向業務、向銷售傾斜,BI、ETL的人又貴,產出還不直接,導致數據建設遲遲沒有進展。?隨著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數據會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菩提溝通過的有些企業就面臨這樣的現狀,公司幾百號人,沒有1個專業做數據的人,又似乎從業務到財務,人人都在看數據。他們再不做數據化的管理,管理邊界就無法擴大,團隊中人人竭盡洪荒之力從各個系統中,給自己和老板找數據,但各團隊的數據從來沒對齊過,管理無處下手。?這種情況,一方面取決于管理層怎么看待數據化運營和管理,以及企業長期發展,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數據團隊的戰果能不能說服管理層。?底層數據質量差的問題,對于BI個體來說,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6、BI自身:商業分析的意識、思維、方法不夠?
打鐵需要自身硬。自己硬氣的話,需求方再不靠譜,底層數據再差,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最糟糕的是,被需求方和底層數據同時夾擊,自己又無力還招,這種狀況持續得不到緩解,就只能越來越越痛。缺少價值感、生產資料不足、對成長焦慮,這3個痛還時常并發。
有人覺得分析師未來的成長空間小,崗位會被替代。?菩提的理解:會被替代的是低價值、可以標準化的流水線工作,商業分析需要好的商業洞察、分析框架和邏輯、分析方法,很難被替代。
好的分析師和好的產品經理一樣,1人難求。頂級的分析師最重要的特質是商業敏感度、思維方式,看看那些投行里的分析師齁貴齁貴,這種分析師到哪都搶手,做好了,不用擔心以后沒有機會。?少些焦慮,把能量放在思考、學習上,提升分析質量是關鍵、王道。信心和價值要靠自己賺回來。
BI受需求方和底層數據的兩面夾擊,需要有好的內功(商業洞察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一方面理清需求,超越需求(1號位思維),進行問題拆解,一方面從各種渠道獲取數據(BI不止從數據倉庫拿數據,也要向市場、行業、用戶拿數據),而后用系統化的方法去分析、驗證,最后產出分析報告。?內功不到位,又被需求和數據源雙面夾擊,生存和發展當然就難。內功到位,則可以向需求、數據源兩個方向都給自己撐開空間。需求和數據源是外因,以一己之力,很難快速改變,只能緩解,練內功才是正解。
7、對BI破局的小結:
互聯網和數據發展階段,決定了BI現在的痛無法避免。
緩解這種痛需要組織和自己的努力。
組織上:
1)為BI努力,構造好的氛圍,包括理解大家的痛苦
2)巧借各種場合向業務、管理層宣講BI的規劃、職能定位
3)職能上保障BI在商業分析上的投入;
個人努力:
1)清醒的認識到1萬個臨時取數也換不來商業分析的能力
2)深貼業務,做業務的大腦,不是維修師、預警器
3)多跑市場&客戶,立體了解業務,提高商業判斷力;
4)找1-2個機會點突破,嘗試商業分析;
5)結識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