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消耗飼料總量與豬增重的比例,即料肉比=消耗飼料總量(kg)/增重總量(kg),它是評價飼料報酬的一個重要指標。料肉比高說明豬吃的多但長肉少;反之,料肉比低說明吃的少,但長的肉多。
從養豬經濟效應來說,當然是料肉比越低越好。以育肥豬120kg出欄為例,飼料以3.6元/kg計算,料肉比每降低0.1,則每頭育肥豬降低120×0.1×3.6=43.2元的成本。顯然,降低料肉比是提升豬場效益的的核心。那么影響豬料肉比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一、品種
大家應該都三元豬和地方品種的日增重和料肉比有著明顯的差異。說明不同品種的豬,在同等的飼料營養條件下,繁殖性能、生長速度、飼料報酬等會有差異,這是遺傳性能的問題。
二、健康
藍耳、圓環、回腸炎、支原體、疥螨等疾病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飼料的轉化吸收,生長速度變慢,料肉比增加。在飼養過程中,要科學的預防豬疾病的發生,及時對患病豬進行治療。
三、環境
合適的環境條件能夠促進豬的生長發育,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死亡率。應該確保豬舍有良好的通風、適宜的密度和溫度等。溫度對生長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生長速度,一是飼料利用率。當豬處于上限臨界溫度時,氣溫每增加1℃,日增重減少30g,飼料消耗增加60-70g。
四、管理
被豬場普遍采用的飼喂方式主要有兩種:自由采食和定時定量飼喂。經驗上,自由采食情況下,豬的生長速度快,但料肉比比限料飼喂高。小豬采食量小,主要長肌肉,飼料報酬高,所以要讓小豬自由采食;大豬采食量大,主要長脂肪,脂肪長的越多,飼料報酬越低,所以大豬要限料飼喂。行業有句話:“把小豬當孩子養,把母豬當老婆養,把肥豬當自己養”。要把豬當人看,當成自己的一員看待,在飼養過程中,精心呵護,減少應激,豬就會以優良的回報我們。
五、出欄日齡
大家應該都知道,豬養的越大出欄料肉比是越高的。科學研究表明:豬在100kg以前,生長速度最快,耗料少,料肉比低;當體重超過120kg時,相應生長速度變慢,耗料增加,料肉比高;育肥豬在60kg前肌肉長得快,60kg以后肌肉生長變慢,脂肪比例增大;而每增長1kg脂肪所需的營養相當于增長2.6kg肌肉的營養。因此,最適宜出欄體重是100-120kg。當然,在行情看漲時,大家會把豬養到更大再銷售,做到利潤做大化,但是這樣操作賭的成分太大,往往錯過賣豬時機,還是多考慮豬場的欄舍周轉、資金儲備、生產是否穩定等,該出手時一定要出手,不要有投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