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品豬從斷奶到出欄期間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與生產力、傳染病、豬群免疫力、管理和環境相關的因素影響。愛荷華州立大學開發了一款生豬生產性能預測平臺(PROSPER,The Predictors of Swine Performance),并使用該平臺分析了2018-2019年期間上市的1316個育肥批次的數據,確定了13個斷奶-育肥階段死亡率的風險因素,其中11個因素與斷奶前相關,2個因素與斷奶后有關。
母豬場更好的生產性能與斷奶-育肥階段的低死亡率有很大關系。與20.3天斷奶的仔豬相比,在15.3天斷奶的仔豬在斷奶-育肥階段的死亡率更高(分別為10.2%和13.1%)。另外,從斷奶前死亡率最高(18.0%)的組斷奶的仔豬在斷奶-育肥階段的死亡率也最高(13.5%)。
就母豬場的健康狀態而言,與從地方性流行的母豬場或藍耳野生型毒株陰性的母豬場的斷奶豬相比,在藍耳病流行階段(疫情發生后0-16周)生產的斷奶豬,其斷奶-育肥階段的死亡率更高(10.7% vs 8.7% vs 15.4% )。同樣,與從地方性流行的母豬場或陰性母豬場的斷奶豬相比,出現肺炎支原體流行的母豬場生產的斷奶豬,在斷奶-育肥階段的死亡率更高(10.6% vs 9.9%和13.7%)。
使用PROSPER平臺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了類似情況(2,721?豬群)。即,與斷奶前死亡率最低的組(13.1%)內斷奶的仔豬相比,在斷奶前死亡率最高的組(24.8%)斷奶的仔豬,斷奶-育肥階段的死亡率更高(8.83% vs9.95%)。另外,與21.9天斷奶的豬相比,18.6天斷奶的豬斷奶后有更高的死亡率(8.93% vs 9.73% )。
在任何生長階段,與PRRSV(PCR)陰性的豬群相比,PRRSV(PCR)陽性的豬群,在斷奶-育肥階段有更高的死亡率。(9.1% vs 10.0%),而且保育階段的死亡率比育肥階段更高(10.9% vs 9.6%)。
第三項分析(1742?個豬群)重點是在生長階段發生疾病的影響。與沒有實驗室診斷記錄的豬群相比,在任何生長階段存在實驗室診斷記錄的豬群,在斷奶-育肥階段的死亡率增加了1.03%。此外隨著診斷發生時,豬群所處日齡的增長,斷奶-育肥死亡率下降。與存在細菌性感染,但不存在藍耳病的豬群相比,存在藍耳病和其他病原體共感染的豬群,死亡率最高。
根據以上分析,關于斷奶后死亡率的主要發現如下:
1. 母豬場的生產力和健康狀況對其仔豬在斷奶后的死亡率有很大影響。
2. 斷奶豬的質量對隨后在斷奶-育肥階段的性能表現有高度預測性。
3. 整個生長期的健康挑戰也是導致斷奶后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特別是在保育階段就發生感染的豬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