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司發布公告,正式批準曹操出行有限公司(下稱“曹操出行”,CaoCao Inc.)境外發行上市的備案申請。該公司計劃發行不超過1.92億股普通股,并在中國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
這或許標志著網約車行業最戲劇性的突圍戰正式打響――當滴滴占據七成市場的陰影籠罩行業多年后,背靠吉利集團的曹操出行終于拿到了港股上市的"通行證"。1.92億股的發行規模看似保守,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不過是李書福"出行帝國"落下的又一枚關鍵棋子。從沃爾沃到極氪,這位"汽車狂人"早已證明自己最擅長的就是把燒錢生意變成資本市場的寵兒。
招股書中顯示,融資資金在未來三年將用于提升并推出定制車、改進車服解決方案和服務質量、擴大地理覆蓋范圍、提升技術及投資自動駕駛,以及償還借款和補充營運資金等方面。真正值得玩味的是――曹操計劃將募資額的40%砸向定制車研發,這可比行業平均15%-20%的投入比例激進得多。
畢竟,他們手里已經握著中國最大的定制車車隊:3.3萬輛楓葉80V和曹操60穿行在29個城市,每公里0.47元的TCO(總擁有成本)比普通電動車低近40%,這可是實打實的成本護城河。
在備案通知書中,中國證監會另有如下要求:曹操出行應按照承諾,嚴格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部門提出的整改要求,并在境外發行上市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境內外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則。
目前,曹操出行完成三輪融資,投資方包含農銀國際、吉利控股、浙商創投、蘇州高鐵新城、天堂硅谷、東吳證券等投資方旗下投資平臺。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獲得吉利控股、相城金控等公司在內的38億元B輪融資,也是當時網約車出行企業獲得的國內最大額度單筆融資。
目前,整個共享出行行業,依然呈現著滴滴一家獨大的市場態勢,以撮合交易賺取服務費的盈利模式也顯得單一。如今,這個行業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和增長方式,曹操出行試圖用定制化造車加智能駕駛,能否破局?
背靠車企,能否打破滴滴壟斷?
當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一騎絕塵時,很少有人注意到曹操出行這個"富二代"玩家正在悄悄改寫游戲規則。背靠吉利這座大山,曹操從2015年成立起就帶著與眾不同的基因――它不只是個打車平臺,更像是李書福造車帝國伸向出行服務的一只觸手。
公開資料顯示,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5月,由吉利控股集團戰略投資孵化,主要提供網約車、順風車及車輛租賃服務。截至IPO(首次公開募股)前,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通過Ugo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公司83.9%的股權。
出行服務、車輛租賃和車輛銷售是曹操出行的主營業務。其中,出行服務是曹操出行的核心業務,相關收入占總收入超過90%。
2021-2023年。曹操出行的營收從71.53億爬升至106.68億的曲線還算漂亮,但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那條虧損收窄的軌跡――從28億到15.75億,再到今年上半年僅虧5.07億,活像是個重癥病人逐漸康復的病例。更關鍵的是毛利率這個"體溫計":從-24.4%的駭人數字一路回升至7%,證明這家公司終于摸到了盈利的門檻。不過懂行的人都清楚,這7%的毛利率放在重資產的出行行業,也就勉強夠買杯咖啡的錢。
曹操的困境其實是中國網約車市場的縮影。滴滴用七成市占率筑起的護城河,讓其他玩家只能在30%的夾縫里求生。有個數據特別扎心:2023年滴滴的GTV(總交易額)是曹操的16倍,相當于后者苦干一年還不如前者忙活三周。更糟的是,這個市場正在變成"補貼黑洞"――4月滴滴宣布再砸20億搞促銷,其中10億專門用來挖曹操的司機。這種燒錢游戲里,曹操就像個拿著玩具槍的士兵,面對的是對手的導彈部隊。
但曹操的破局之道頗有幾分"田忌賽馬"的智慧。當同行都在拼補貼時,它把寶押在了定制車這個差異化武器上。目前運營的3.3萬輛楓葉80V和曹操60可不是普通網約車,這些為共享出行量身打造的車型,每公里運營成本能壓到0.47元,比市售電動車低近40%。這種從車輛源頭控制成本的打法,正是吉利給親兒子開的"小灶"。不過定制車也有軟肋――去年這塊業務毛利率才3.2%,說明規模效應還沒完全釋放。
說到運營效率,曹操最近在蘇州試點的"司機合作社"模式值得關注。通過把車輛所有權轉讓給司機團隊,配合動態傭金機制,單城投訴率直接砍掉37%。這種"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玩法,可比滴滴純平臺模式更接地氣。但轉型代價也不小:上半年銷售費用同比激增42%,主要就花在司機培訓體系重建上。
這場IPO最微妙之處在于時機選擇。當前港股流動性枯竭,科技股估值跌至冰點,曹操卻偏要逆勢而上。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吉利系今年已有極氪、路特斯接連上市,資本運作輕車熟路;更何況出行平臺現金流吃緊,晚一天上市就多燒一天錢。但投資者會買賬嗎?
說到底,曹操出行的商業實驗正在驗證一個命題:在滴滴統治的叢林里,背靠車企的垂直整合模式能否殺出血路?它的定制車、司機合作社、自動駕駛三板斧,每招都打在行業痛點上,但每招都需要時間沉淀。
這場較量與其說是商業競爭,不如說是兩種產業邏輯的碰撞――滴滴代表互聯網平臺的規模效應,曹操則試圖證明制造業基因的深度價值。至于誰能笑到最后,或許就像李書福常說的那句話:"汽車是長跑,不是短跑。"
“自動駕駛”,能否成破局點?
曹操出行的破局點其實很清晰:自動駕駛。
名為"曹操智行"的自動駕駛平臺今年2月剛上線,號稱要打造"智能制造+智能駕駛+智能運營"的閉環生態。聽著很唬人,但看看實際進展:目前測試車隊規模不到百輛,主要在高新區跑固定路線。相比之下,滴滴已經在北京、上海混流派單1700多天,接單超50萬次,與廣汽埃安合作的L4量產車明年就要交付。
相比之下,滴滴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已在上海不過曹操有個隱藏優勢――吉利旗下億咖通的自動駕駛芯片,未來或將成為其技術突圍的"秘密武器"。
這場競賽里,曹操更像是個揣著定制車圖紙的追趕者。
行業格局其實殘酷。滴滴剛宣布追加20億補貼,相當于把曹操去年全年營收的20%扔進價格戰火坑。更絕的是監管套索――去年交通部約談頭部平臺11次,曹操就占了3次,合規成本像雪球越滾越大。但換個角度看,這也逼出了曹操的"土法子":在蘇州試點給合規司機免傭金,結果單城投訴率降了37%,證明燒錢不是唯一出路。
資本市場的耐心正在被考驗。B輪融資時170億的估值,對應的是2026年Robotaxi商用的畫餅。可現在港股對科技股估值邏輯突變,連商湯都跌成"仙股",曹操要是拿不出像樣的盈利路徑,恐怕難逃破發魔咒。不過吉利系向來擅長資本運作,路特斯上市時玩的那手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說不定會給曹操留個后手。
說到底,這場IPO最吊詭之處在于:它既是突圍,也是妥協。當李書福在極氪上市慶功宴上舉杯時,曹操出行的CEO龔昕正帶著團隊在蘇州測試第107版自動駕駛算法。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基因被強行嫁接,長出的果實可能甜,也可能澀。唯一確定的是,在滴滴統治的網約車叢林里,舉著定制車和自動駕駛火把的曹操,至少撕開了一道裂縫。至于這道縫能否變成通途,就要看未來12個月里,資本市場是選擇相信吉利的造車故事,還是繼續押注滴滴的規模神話了。
網約車行業競爭進入考驗平臺運營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拐點,上市一方面可以獲得融資獲得更加充沛的現金流,也能緩解資本和投資方的壓力。同時,業內也在探索包括定制造車、智能駕駛出租車等新興業務拓展布局,都需要資本加持。
主機廠布局思維,能否突圍?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網約車的車企,吉利的目的很明確――只有更廣泛地接觸終端消費者,才能獲取消費者反饋,升級迭代車型;如果能夠將智能駕駛技術應用于網約車領域,就能夠收集更多的數據,更好地升級智駕系統。
一位吉利系的出行業務負責人曾經表示:“主機廠不做出行市場,眼睛是瞎的。”這話雖然糙,但理不糙。畢竟每天3.3萬輛定制車在路上跑,產生的數據比任何市場調研都真實。
但曹操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今年2月上線的"曹操智行"平臺暴露了更大棋局――通過"F立方"生態把智能制造、智能駕駛、智能運營三個環節串成閉環。簡單說就是:用定制車收集數據,數據反哺自動駕駛研發,自動駕駛再提升運營效率。目前他們在蘇州測試的Robotaxi已經能做到毫秒級緊急響應,雖然車隊規模還不到百輛,但吉利工程師透露個關鍵數據:每天百萬公里的真實路況能讓系統每月迭代兩次算法。這種"造車-運營-研發"的飛輪效應,正是滴滴這類純平臺玩家最難復制的壁壘。
不過現實永遠比理想骨感。翻開財報會發現,盡管營收從2021年的71億漲到2023年107億,但直到去年毛利率才艱難轉正到5.8%。更扎心的是,同期滴滴的營收是它的18倍,這種量級差距不是靠定制車就能輕易抹平的。而且滴滴最近又砸20億搞補貼,10億專門用來挖曹操的司機,這場"鈔能力"對決里,曹操就像拿著水果刀挑戰機槍手。
合規問題更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3000多次行政處罰記錄里,大部分都是"無證車輛接單"這類硬傷。中山分公司今年3月剛吃2萬罰單,這種"交學費"式的運營模式能走多遠?某律所主任說得直白:"違法成本與收益相比簡直九牛一毛。"但資本市場似乎選擇性失明――4月18日證監會照樣給港股上市開了綠燈。
仔細琢磨就明白,曹操賬上現金只剩15億,流動負債卻高達93億,再不上市補血恐怕要傷筋動骨。說到底,曹操出行的商業實驗正在驗證一個命題:在滴滴統治的網約車行業里,背靠車企的垂直整合模式能否殺出血路?
它的定制車、自動駕駛、換電網絡三板斧,每招都打在行業痛點上。但要想真正逆襲,光有吉利輸血遠遠不夠。就像其CEO龔昕說的:"補貼退潮后,拼的是體驗和效率。"而現在,距離2026年完全定制Robotaxi量產只剩18個月倒計時,這場與時間的賽跑,或許將重新定義中國出行市場的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