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的展館內,康迪機器人技術總監崔廣章敏銳地捕捉到行業脈動:“機器人產業正經歷質的飛躍,尤其在工業應用領域,四足機器人已展現出顯著進步。”這位深耕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的專家向記者指出,當前智能機器人發展面臨一個關鍵矛盾――軟件能力的狂飆突進與硬件迭代的相對滯后。
軟硬代差:行業進階的挑戰與機遇
崔廣章坦言,以AI大模型為核心的軟件技術正快速跨越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但硬件在穩定性、成本控制上仍存瓶頸。“即便是工業級四足機器人,距離大規模量產仍有提升空間。”他特別強調,軟件已經到了技術驗證到量產的分水嶺,但是硬件現在還沒有達到。而這恰恰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戰略機遇。
面對業界關于“工業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發展路徑之爭,崔廣章提出其看法:“二者實為通用機器人演進的不同階段,可以滿足不同的兩類應用場景。工業機器人已能勝任特定場景任務,而人形機器人作為終極形態,其社會融入尚需時日。康迪現階段選擇聚焦已驗證的四足機器人平臺,正是基于對技術落地可行性的務實考量。”
破局AI終端:康迪的“云邊端”范式
談及AI智能終端的發展瓶頸,崔廣章以AI眼鏡為例指出硬件算力與功能需求的錯配。“終端設備需卸下算力重負,”他介紹康迪的解決方案――“通過將大計算量任務遷移至延遲可控的邊緣節點,實現性能躍升。這正是我們安防巡檢機器人的技術底座:一套‘云-邊-端’協同的智算系統。”
這套系統成為康迪征戰北美安防市場的利器。針對北美倉庫人力成本高昂、傳統監控被動防御的痛點,康迪聯合“杭州六小龍”企業云深處及浙江大學,打造差異化解決方案:基于對北美安防需求的精準把握,定制機器狗安防巡檢方案;融合云深處成熟的運動控制與感知技術、浙大AI決策模型,構建“大腦+軀干”完整體系;復用自有非公路車工廠產能,依托覆蓋Lowe's、Costco等千余家商超的成熟北美網絡加速落地。
“我們不僅是技術提供者,更是終端用戶。”崔廣章透露,康迪在北美自有倉庫因安防漏洞年損數萬美元,這種切膚之痛轉化為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目前公司正與浙大聯合攻堅“云邊端”智算平臺,計劃年內推出穩定版本,并在北美工廠及大型商超進行場景驗證。
未來圖景:智能體融合催生產業新形態
展望AI智能體與終端的融合趨勢,崔廣章預見兩大產業機遇:具身智能服務行業(如機器人維修)的興起,以及終端服務化(云邊端協同)模式的普及。“數據隱私將驅動本地與云端互補協同,而康迪已從以北美高爾夫球車、UTV 等非公路業務為主的傳統行業,率先邁向 AI 原生,涉足安防四足智能機器人領域且無傳統軟件歷史包袱的企業。”
崔廣章說道:“讓機器讀懂世界,關鍵不在形態是否酷似人類,而在于能否以可靠、經濟的方案解決真實世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