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8月30日訊(記者 張校毓 徐學成)智能手機時代,續航是用戶揮之不去的“痛”。想象過一臺大屏智能手機可以像功能機一樣連續用5天嗎?就在日前,真我就曬出了一款電池容量達15000mAh的概念手機。據其介紹,這款手機充電一次DOU續航可達5天,可實現18小時連續拍攝、50小時不間斷視頻播放。榮耀、VIVO、小米也紛紛加入大容量電池手機的陣營。放眼當下的手機市場,6000mAh以上的手機也已見慣不怪。
手機電池“擴容”的背后,是電池在材料、技術等環節的不斷升級,例如硅碳負極材料的應用和下沉,半固態電池技術的推進。但就財聯社記者持續觀察來看,6000mAh甚至8000mAh以上的電池多見于中低端檔位的手機,其主打場景主要是外賣、拍視頻、線上直播等。旗艦機型由于要平衡性能、影像、體積、重量等多維因素,在能量密度還未達到理想狀態的情況下,大容量電池在旗艦機型上的普及或許仍有待時日。
但隨著端側AI的發展,續航將依然是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痛點問題。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升級應用,不斷提升消費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穩定性,將是接下來電池廠商和手機廠商共同面臨的課題,這也將為他們打開新的市場空間。
“拜拜”充電寶?
在真我推出這款電池容量高達15000mAh的概念機之前,小米、榮耀、VIVO等主流手機廠商早已把手機電池容量推到了6000mAh甚至7000mAh的高度。綜合近期的新機預熱信息來看,接下來將有一批8000mAh檔位的新機入市。智能手機的“續航大戰”,一觸即發。
“戰火”首先燒到了中低端市場。
如VIVO旗下IQQO新近上市的一款Z10系列的新機,電池容量達到了8000mAh,售價最低僅為2299元。其另一款Y系列的中低端機型,電池容量則達到了8200mAh。小米旗下配備7550mAh電池的REDMI Turbo 4 Pro則僅售2199元起。
財聯社記者近日走訪華為、小米、VIVO、OPPO等線下門店了解到,當前國內市場主流手機機型電池容量普遍提升,線下渠道門店內電池容量最大的手機則呈現中低價位段集中態勢,部分品牌千元檔產品已突破8000mAh容量門檻。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的《全球手機機型銷量追蹤報告》,2025年5月中國市場智能手機的平均電池容量達到5418mAh,同比增長11%。中國以5418mAh的智能手機平均電池容量全球領先,比海外市場平均水平高出518mAh。
Counterpoint Research 高級分析師白晟昊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智能手機平均電池容量居全球首位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隨著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用戶對于手機長時間多場景的應用有了更多需求;其次,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品牌對于這種用戶需求的敏感洞察并轉化到產品迭代升級的重要考量中;此外,元器件以及供應鏈對于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的不斷追求也帶動著這一發展。”
不過,從電池“擴容”幅度來看,旗艦機型帶來的“驚喜感”或許不如中低端機型。
如小米售價為6499元起的旗艦機xiaomi 15 Ultra,配備的電池容量僅為6000mAh,小米15系列標準版的電池容量還停留在5000mAh的檔位。VIVO在售的旗艦機型X200s的電池容量為6200mAh,OPPO的X系列電池容量也處于5000-6000mAh的水平。而綜合目前的預測信息來看,小米、榮耀、OPPO、VIVO等主流廠商即將上市的新旗艦機型配備的電池容量多為7000mAh檔。
對此,有VIVO門店人員表示,電池容量在8000mAh及以上的手機無法在性能或者影像上給出足夠空間,所以這些機型主打送外賣、在線直播等對續航有更高要求的場景。
一家華為線下授權體驗店的銷售人員也坦言:“旗艦機在容量方面還是會綜合考慮,(因為)它別的配置要高的話,在電池不變、電量不變情況下縮小體積,是為了放別的元器件,包括做到手感、手機更輕薄一點。”
奔赴與取舍
“續航大戰”的背后,是市場需求與技術升級的雙向奔赴。
白晟昊認為,近兩年不斷增加的移動端AI需求,對于手機芯片算力要求高,需要穩定的電源供應,推動了大容量電池。此外,更高標準的影像場景、融合AI算法的攝影攝像場景以及移動即時通信,如移動線上會議,戶外直播,也推動著大容量電池需求。
一位電池廠商的核心業務負責人則告訴財聯社記者,從技術維度看,在手機相機、屏幕等參數已接近性能極限的背景下,電池容量成為了一個可以繼續提升并直觀展示給消費者的參數,且能有效緩解用戶“電池焦慮”。與此同時,電池行業正通過材料與技術突破,如硅碳負極材料、半固態電池研發等,推動高能量密度電池發展。硅碳技術在早期確實可能會導致成本稍高,現在大容量電池已經能做到不用特別昂貴的技術路線來實現。
事實上,近年來手機廠商、電池廠商持續發力,硅碳負極電池熱度不減。根據GGII預測,2030年硅基復合材料出貨量將超30萬噸,2023-2030年均復合增長率超50%。2024年以來,榮耀、紅米、vivo等多家手機廠商的產品電池也都應用了硅碳負極技術。
但為何大容量電池沒有在高端旗艦機中規模普及,而是向中低價位段集中呢?除了上述提及的特定場景與人群需求外,多位受訪者提到了“權衡與取舍”。
“在手機電池的研發進程中,一是通過結構的優化來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如鋼殼電池;二是從材料的角度來進行優化,如硅碳負極電池、半固態電池,通過降低電解質從而提高能量密度。”前述電池廠商的核心業務負責人表示。
在他看來,目前在市場上打不開局面的一大原因是能量密度不夠,“如果要電量匹配功能,又做得太大、太重了”。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則是,近年來,手機小屏化潮流開始復蘇。艾媒咨詢發布的《2024-2025年中國小屏手機市場趨勢與消費行為需求研究報告》指出,超5成消費者重點關注過小屏手機,其核心優勢是攜帶方便、操作便捷和握持舒適。但是,如何在體積更小的手機內,塞進更復雜的攝像頭模組,還要配備一塊大電池,同時還要保證手機不要太厚、太重,這對廠商來說顯然是一個挑戰。
對此,德賽電池(000049.SZ)證券部人士對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財聯社記者坦言,目前如果能量密度沒有實現突破性提升,只是簡單的容量增加,便會帶來體積的增加,因此要看怎么樣去取舍“合適的度”。
從商業邏輯出發,旗艦機型對手機廠商、電池廠商來說是價值量、利潤空間更大的載體,如果無法在這個“戰場”實現實質的突破,大容量電池這波風口究竟會“吹”來多大的市場空間,還未可知。
趨勢與痛點
我們可能暫時無法在旗艦機型上享受“萬毫安時”帶來的“爽感”,但續航的提升一定是廠商的“必修課”。
正如前述電池廠商的核心業務負責人所言,從長遠來看,未來隨著AI技術在旗艦手機上的應用,尤其是本地化運行AI算法的需求增加,端側AI的部署也對電池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容量電池可能成為AI應用的重要支撐。
Counterpoint Research《全球手機機型銷量追蹤報告》也顯示,硅碳負極電池在中端價位段的普及不僅加速了該技術的市場滲透程度,并有效緩解了消費者在屏幕使用時間延長以及高耗能應用(如端側生成式AI)普及背景下所面臨的關鍵痛點。
只不過,廠商們能在這門“必修課”上取得什么樣的成績,并因此給自身帶來多大的價值加成,則要看他們解決痛點、難點的意愿和能力了。
白晟昊認為,原材料的更新和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之間是手機供應鏈還在權衡的任務。“目前搭載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智能手機,最大充電功率超過120W的是比較少的。在更高密度更大容量情況下,依舊提升充電功率,減少用戶的等待時間,這是手機廠商產業鏈目前正在進行攻克的方向。”白晟昊說。
“在電池容量的提升推進過程中還存在包括成本與量產問題。”上述電池廠商的核心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手機迭代速度快,在電池技術升級過程中會遇到瓶頸,例如半固態電池在量產線上的良率問題。同時,對于硅碳負極材料而言,其制造工藝要求更高,加上需要新產線建設、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增加,這些都會使得手機廠商在追求更高電池容量時也需考慮成本是否可接受。
他進一步分析表示,雖然半固態電池相較于傳統鋰電池已經有所改進,但它實際上是向全固態電池過渡的一個階段。全固態電池的發展空間巨大,但實現全固態化面臨工藝和技術上的挑戰。例如,如何保證電池穩定性和一致性等。與此同時,在硅碳負極材料方面,為了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會調整摻硅的比例。雖然理論上可以進一步提升效果,但實際上如果硅比例增加過多,會在結構上引起問題,導致膨脹無法控制。
“容量是電池最大的一個模塊,但它不是全部,包括循環壽命、成本等都是需要考慮的。所以說再往上走會越來越難,成本會越來越高,也會越來越復雜。”上述人士坦言。
記者注意到,當前多家消費電池類上市公司正在不斷加碼高能量密度電池。例如欣旺達(300207.SZ)日前表示,公司第一代半固態電池已經完成開發,能量密度>300 Wh/kg;第二代半固態電池的電芯樣品已經開始進行中試試驗;第三代全固態電池已完成400Wh/kg產品方案和工藝驗證。財聯社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公司,欣旺達證券部人士表示,由于AI 耗電量在增加,所以在這種趨勢下,手機電池容量是要越做越大的,密度也會越來越高。
“未來手機容量的發展趨勢主要看頭部企業如何選擇。”前述電池廠商負責人總結,“電池是為了滿足需求而非創造需求,其容量應隨著實際需求和技術進步而變化,如果手機功能的實際需求并未達到相應水平,市場反應可能會過熱或過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