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0 月 19 日消息,根據氣候智庫 Ember 上周發布的最新報告,2025 上半年,全球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量首次超過了煤炭發電,標志著全球能源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這主要得益于太陽能的擴張和風能在中國等關鍵經濟體的持續增長。
清潔能源逆襲,煤炭和天然氣使用有所下降
報告顯示,全球電力需求在 2025 年上半年增長了 2.6%,達 369 太瓦時(TWh)。這部分增長幾乎完全由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量增加所涵蓋,其中太陽能貢獻了 306 TWh(增長 31%),風能貢獻了 97 TWh(增長 7.7%);且太陽能獨占了 83% 的電力需求增長,推動了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越煤炭發電。
Ember 高級電力分析師 Ma?gorzata Wiatros-Motyka 表示:“太陽能和風能現在的增長速度足夠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這標志著清潔能源開始趕上需求增長的步伐。”
太陽能引領清潔能源的增長
2025 年上半年,太陽能的增長創造了新紀錄,其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從 6.9% 上升到 8.8%。中國是這一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貢獻了全球太陽能發電增長的 55%;其他貢獻較大的國家地區還包括美國(14%)、歐盟(12%)、印度(5.6%)和巴西(3.2%)。

圖源:Pexels
目前,已有四個國家的太陽能發電量超過了電力需求的四分之一,29 個國家的太陽能發電占比超過了 10%,較去年增加了 7 個國家。
報告顯示,2025 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的總發電量達到了 5,072 TWh,比去年增長了 7.7%。而煤炭發電量則下降了 31 TWh,降至 4,896 TWh。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如今占全球電力生產的 34.3%,首次超越了煤炭的 33.1%。
亞洲引領全球能源轉型
這一轉變主要受到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的推動,以及印度的推動。數據顯示,中國和印度的清潔能源增長超過了電力需求,導致化石燃料發電量下降。中國煤炭和天然氣的使用同比下降了 2%,而印度的煤炭和天然氣使用則分別下降了 3.1% 和 34%。
美國和歐洲呈現不同趨勢
雖然亞洲引領了全球能源轉型,但各地區的趨勢不盡相同。在美國,電力需求的增長快于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導致煤炭發電量在 2025 年上半年增長了 17%。歐洲則由于天氣原因出現風能和水力發電下降,盡管太陽能增長強勁,但天然氣和煤炭的發電量分別上漲了 14% 和 1.1%。
國際能源署(IEA)執行董事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未來幾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將主要由太陽能光伏主導,但風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熱能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歷史性轉折,但挑戰仍在
專家認為,這一里程碑事件具有象征意義和結構性意義,反映了全球在清潔能源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加速。然而,要維持這一領先地位,仍然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對電池儲能的投資以及電力傳輸基礎設施的擴展。
全球太陽能理事會(Global Solar Council)首席執行官索尼婭?鄧洛普(Sonia Dunlop)強調:“這一分析驗證了我們在現場看到的情況:太陽能和風能已經不再是邊緣技術。它們正在推動全球電力系統的前進。可再生能源首次超過煤炭發電標志著歷史性的轉折,但要鞏固這一進展,政府和產業必須加速在太陽能、風能和電池儲能領域的投資,確保清潔、可靠和負擔得起的電力能夠覆蓋全球各地。”
根據 Ember 的報告,全球電力部門的碳排放量小幅下降了 1,200 萬噸 CO?,主要得益于中國和印度的減排努力。盡管各地區的變化有所不同,分析人士普遍認為,2025 年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標志性時刻,標志著可再生能源從邊緣走向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