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形下會發生斷料?
算錯料量,導致料塔里的料提前用光。
運料車因故拖延。
飼料廠出問題,供不上料。
飼料在料塔中結拱,流不出來。
料線故障。
發生斷料有哪些后果?
發生斷料的時間有長短,我們這里把斷料6-12個小時稱為一次斷料。每發生一次斷料,會延長出欄時間一整天。平均的資金成本,以美國養豬行業物價計算,一頭豬是1.85美元(11.8元RMB)。如果4000頭育肥豬發生2次斷料事件,那么這個成本是14800美元(94264元RMB)。
除了錢上的直接損失,斷料還會間接造成豬的健康問題,比如增加豬的打斗。當料恢復時,豬會因為搶料而打架。還可能引起進一步的健康問題,比如胃腸潰瘍,以及嚴重時引發出血性腸綜合癥等。
參考來源:https://www.nationalhogfarmer.com/feed/whats-true-cost-swine-operation-out-feed-event
]]>所謂降低夜間溫度是,白天豬舍維持豬所需常規溫度,夜間溫度降低5-8℃。降溫通過改變加溫器的目標溫度實現,同時通風參數設置不變。這樣到了夜間,豬舍溫度會降到并維持在加溫器所設置目標溫度。而到了早上,加溫器溫度恢復設置,溫度提升并維持在常規溫度。這種方法可以在很多市售的通風加熱控制電腦中可以自動實現。
在他們的研究中,效果最好的方案是,在斷奶豬進舍之后第5天開始,夜間溫度設置為降低8℃,日間溫度開始于早上7點,夜間溫度開始于晚上7點。使用這種方案開展的實驗顯示,夜間降溫組的豬在日增重、采食量和料肉比方面與普通對照組之間沒有差異(結果見下表)。兩組之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沒有區別。但是夜間降溫組少用30%的燃料和20%的電。這一結果在4個不同地點開展的實驗中得到驗證。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夜間降溫的模式應該在豬適應了新豬舍,并能夠正常采食之后開展。這也是為什么實驗選擇在豬進舍后第5天開始夜間降溫模式的原因。如果豬群健康有問題,則要考慮不能降溫太激進,即不能超過8℃。
主要參考來源:
https://www.nationalhogfarmer.com/news/time-think-about-controlling-heating-costs
https://doi.org/10.2527/jas.2012-5824
]]>生豬屠宰分割產品方法:
首先對每一個產品進行編號;然后對每一個編號的產品給出了系數。月末的時候用每個產品的產量乘以系數,然后求和;求和數作為分母,每個產品的產量乘以該產品的系數作為分子,這樣就可以求出每個產品的分配比例了。最后用生豬屠宰歸集的總成本乘以各產品的分配比例就得到了每個產品成本。
這個系數,是根據出肉率等因素確定的。這樣的分配方法如果系數不經常更新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一些產品出現了負毛利,而一些產品毛利率又偏高。
產品成本核算涉及到歸集、分配和結轉。重點和難點是分配的這個環節。生豬屠宰與其他工業品加工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就在于一種原料(生豬)生產出了很多種產品,因此一般成本核算中常用一些方法就不好直接套用。其實上邊成本分配的思路的是對的,只是產品系數長期不調整是不正確的。
其實我們可以考慮用售價核算法來確定系數,“就是用每一種產品的售價乘以產量作為分子,所有產品的售價乘以產量之和作為分母,得出系數就是每個產品的分配系數。”但是產品的售價變動頻繁,每天都去計算一個分配系數確實會加大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可以每月計算一個分配系數,可以采用每月的平均價格、也可以采用月初或月末的價格來計算。對于部分沒有對外銷售而是繼續深加工的產品可以對深加工前的分割品進行模擬銷售確定價格。
以上就是對生豬屠宰分割產品成本分配方法的一些總結,內容來源于微信公眾號“生鮮品管”。
]]>一些新技術在生物安全領域的應用,給豬場生物安全帶來了新的可能的解決方案。其中,虛擬地理圍欄技術便是這些新興技術之一。所謂虛擬地理圍欄,是在一些地理區塊外圍劃定一個虛擬的地理邊界,比如以豬場或豬舍為單位,當定位設備,如手機,進入、離開或在圍欄內活動時就會被記錄。在養豬生產上可以用于監控未經授權的出入或在不同豬場之間的人員移動。
參考來源:
https://umnswinenews.com/2021/12/17/evaluating-the-uses-of-geofencing-under-field-conditions/
]]>DFD肉的產生機理與骨骼肌中糖原含量有很大關系。牲畜在經過休息或者無壓力的時候,體內肌糖原含量大約占體質量的0.8%-1.0%,但是當牲畜發生宰前應激,肌糖原含量小于0.6%時,宰后無氧糖酵解產生的乳酸便不足以使胴體宰后24 h的pH值下降到正常范圍 (5.4-5.7),因此產生DFD肉。攀爬、打斗和混群等行為都會大量消耗糖原,尤其是白肌纖維的肌糖原極易被消耗殆盡,形成DFD肉,還可能造成某些免疫功能障礙。牲畜在屠宰前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會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導致DFD肉發生率升高。宰前較好的飼養條件、合適的運輸時間和運輸密度、舒適的待宰環境、適宜的待宰時間會降低DFD肉的發生率。
DFD肉對肉品行業造成損失不僅源自于其外觀不良,還因為其保存性能較差。較高的極限 pH值和較低的糖原水平是造成DFD肉貨架期短的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肌肉中的糖原被微生物優先利用,有氧腐敗直到肌糖原耗盡才會發生,此時氨基酸也會被降解。在肌糖原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氨基酸會被立即降解,即使細菌數量非常少,也會產生腐敗的氣味。異味和綠變是新鮮DFD肉貯藏中常見的問題,隨著細菌的生長繁殖,更多的蛋白質被降解,從而產生不受歡迎的氣味。高pH值(pH值大于6.2)的肉在真空包裝條件下腐敗得非常快,但是如果pH值在5.9-6.2范圍內,綠變通常只發生在包裝膜透氧率相對較高的肉中。DFD胴體由于其較高的pH值,需要更衛生的操作技術和分割環境。
]]>研究肉品質前期應該主要關注PSE肉、DFD肉和色差,至于說什么嫩度、風味,國內消費需求還沒達到那個層次,市場也還沒關注到那個層次。
要針對以上三個點,從“前期理論分析、市場調查、數據采集分析、到改善方案制定、實驗方案實施、再到實驗結果監測、結果反饋”,整個這樣一個流程要形成一個體系,這就是肉品質監測體系。
PSE、DFD和色差數據要列入常規采集,通過上面講的流程,最終的分析結果可以來指導和增加TQA管理的意義,這樣才是實實在在通過終端監測來指導生產改進,來提高。如果連數據都沒有,流程就沒法進行,做再多的理論研究都沒有意義,所以一方面要做好數據采集,另一方面要做好數據資產的管理。
但是做肉品質研究,也不要將焦點放到終端一個方面,做終端肉品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通過你們的流程去指導生產,指導上游養殖改進。
]]>量本利分析法通常也稱為盈虧分析法。利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計算出組織的盈虧平衡點,又稱為保本點、盈虧臨界點、損益分歧點、收益轉折點等。其分析原理是:當產量增加時,銷售收入成正比增加,但固定成本不增加,只是變動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
]]>超市里的“”和普通的鮮肉有區別嗎?
先來看看支付寶給出的答案:
排酸肉,又叫冷鮮肉、冷卻排酸肉,是現代肉品衛生學及營養學所提倡的一種肉品后成熟工藝。
排酸肉是活牲畜屠宰經自然冷卻至常溫后, 將兩分胴體送入冷卻間,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和風速下將肉中的乳酸成分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酒精,然后揮發掉,同時細胞內的大分子三磷酸腺苷在酶的作用下分解為鮮味物質基苷IMP(味精的主要成分),經過排酸后的肉的口感得到了極大改善,味道鮮嫩,肉的酸堿度被改變,新陳代謝產物被最大程度地分解和排出,從而達到無害化,同時改變了肉的分子結構,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和消化。
市場上銷售的鮮肉主要有:、和排酸肉(又稱冷鮮肉)3種。
熱鮮肉就是現宰現賣,未經任何降溫處理的鮮肉,在市場上占有的比例較大 此種肉的缺點是動物宰殺后肉溫高,不可能包裝,裸肉攤售,成為細菌的溫床,污染肉源,且該肉品質下降,肉的硬度增加10~40 倍,干燥 缺乏彈性 嫩度降低,風味口感不佳。
冷凍肉,通常是把肉在-18℃以下冷凍,食用時再解凍,在這個過程中會造成肉中細胞的破裂和水分的流失,影響肉的口味。
排酸肉又稱冷鮮肉,是指嚴格執行獸醫檢疫制度,對屠宰后的畜胴體迅速進行冷卻處理,使胴體溫度(以后腿肉中心為測量點)在24小時內降為0~4℃,并在后續加工、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 0~4℃的生鮮。
冷鮮肉吃起來安全、衛生、味道鮮美、口感細嫩、營養價值高,這是因為冷鮮肉有其特有的成熟規律,也就是說,屠宰后的畜禽胴體肉質內部會發生一系列的理化變化,相繼出現僵直、解僵軟化的過程,結果使肉柔軟多汁,并產生特有的滋味和氣味 我們把這一系列使肉變柔軟多汁和風味提高的過程稱為肉的成熟,在工業上稱為肉的排酸,此過程通常在低溫條件下進行,也叫冷卻排酸 該過程依畜禽種類不同和溫度不同所經歷的時間也不同,普通環境下,從屠宰完到成熟好,豬肉需要3~5小時,羊肉需要5~7小時,牛肉需要10~14小時。
]]>樓房養豬不會成為趨勢,只是一種形態
企業選擇樓房養豬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豬場規模受到了土地的限制。現在樓房養豬的項目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都是在土地資源比較稀缺的地方,如東南沿海一帶的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地投資樓房養豬項目的比較多,四川、湖北、湖南也有一些,但是西北、東北等地就很少了。所以,樓房養豬這種形態和土地有很大的關系。在土地資源稀缺的地方,還要做到穩產保供,只有樓房可以實現了。所以,樓房養豬最大的優勢是在更少的土地上能夠養出更多的豬。
另外,樓房養豬因為豬群更加集中,更便于進行智能化設備的安裝和操作,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會少一些,所以人力資源成本會降低,生產效率能夠大幅提升。
相對來說,樓房養豬單平方的造價比平層養豬要高30%左右。雖然土地的面積是可以節省一些了,但是其他的投入更大了。
樓房養豬畢竟是個新興事物,整體經驗不足,也可能會有一些不可控的風險存在,所以有一部分人認為沒有必要去做樓房養豬,他們認為有多少地就養多少豬,不熟悉的領域就不去碰。這個擔憂也不是多余的,樓房養豬的風險如果沒有控制好,其損失會大于平層養豬。
而且樓房養豬的難點在設計和生物安全防控兩個方面。
所以,筆者認為樓房養豬不會成為趨勢,只是一種存在形態。
以上內容摘自“今日養豬”微信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