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概念
1. PSE肉
PSE肉,俗稱白肌肉,是指生豬受外部應激因素刺激,宰后產生色澤蒼白(pale)、質地松軟(soft)、表面有滲出汁液(exudative)的肉,也稱“水煮樣”肉,常見于豬腰部和腿部肌肉,這是1964年由美國學者Briskey所定名稱。PSE肉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出現過,它是一種劣質肉,保水性差,口感粗硬,品質不佳。
2. 注水肉
注水肉,也稱摻水肉,是指豬、牛、羊、家禽等動物在屠宰前被人為強制性連續經口腔灌水,或宰后不久通過血管、心臟高壓注水,或直接用注射器向肌肉豐厚的部位注水,或水中摻入添加劑,誘使畜禽不停喝水,或人為將分割肉用水浸泡等方式,使宰后胴體肌肉和內臟的含水量達到飽和狀態,以增加肉品單位重量達到牟利的目的。人為注水破壞了動物體內的水平衡,使肉品尸僵、成熟等自然變化受阻,影響了肉的營養價值、色澤、嫩度、風味和外觀等。此外,由于注入水的質量不符合飲用水標準,極易造成病原微生物污染肉品,導致肉品加速腐敗。
3. 注膠肉
注膠肉,是指在水里添加少量的卡拉膠、黃原膠等食用膠,配成“膠水”混合物后注入待宰動物體內,以達到增重牟利的目的。食用膠的主要成分是易形成多糖凝膠的半乳糖、脫水半乳糖,其含有大量氫鍵,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凝膠網絡結構,可導致豬肉吸水量增加20%以上,過量食用會影響人體健康,因此注膠肉同注水肉一樣,存在較大的食用安全隱患。
PSE肉、注水肉、注膠肉的感官鑒別
1. 正常肉
正常豬肉表面有光澤,呈鮮紅或淡紅色,皮下脂肪、心冠脂肪和板油潔白;正常牛羊肉,呈暗紅色或鮮紅色,肌間脂肪明顯可見,脂肪呈乳白色或淡黃色。放置在空氣中的正常肉,表面易形成風干薄膜,手觸摸后濕潤感較差,移動時有明顯阻力和粘著感。正常的畜禽胴體因宰殺放血,皮下脂肪有致密感,手觸摸后感覺柔軟、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切口斷面時,凹痕能較快恢復,擠壓后無或極少滲水或僅從毛細管擠出微量深紅色血汁,在牛羊肉切口處有極少油脂溢出。
2. PSE肉
PSE肉是因生豬宰前處于應激狀態,導致發生一系列生化反應,出現肌肉組織保水力下降,肌肉細胞內游離水增多并滲出的結果,肌肉中總的含水量不增加,這是與注水肉的本質區別。發生應激反應的生豬,輕者肌肉色澤呈淡粉紅色,表層蒼白,經修割后下層則為正常色澤,肌肉輕度水腫,較正常柔軟和濕潤;較嚴重的呈灰白色,似水煮過一般,且表層較深層嚴重,病變由淺層向深層發展,肌肉疏松,明顯水腫,肌外膜上常有小出血點,肌間疏松結締組織呈膠樣浸潤;最嚴重的肌肉呈明顯的灰白色,晦暗無光澤,切面散在大量灰白色小點,有肌漿滲出,從下端滴流滲出液,偶爾可見局部鈣化灶。胴體不同部位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應激影響后,表現出的PSE肉情況也不一樣,負重較大的肌肉受影響較突出。
3. 注水肉
注水肉一般有水樣光澤,嫩而發脹,呈粉紅色且較正常肉色淡、發白,皮下脂肪和板油輕度充血、呈粉紅色。注水肉不易形成風干膜,手觸摸后有明顯濕潤感,移動時感覺較滑潤、阻力小,注水禽類用手掐皮層時非常滑膩。注水肉的皮下脂肪明顯增厚,有明顯水腫感,肌肉松弛,用手按壓時,凹痕往往復原緩慢或不能復原,失去鮮肉固有的彈性,并常伴有水樣液體滲出。通過血管注水的肉,可見暴露于肌表的較大靜脈血管內有淡紅色血水充盈,擠壓可見淡血色液體和一些氣泡在血管內移動,無血凝塊,剖解后可發現,心冠脂肪充血,心血管怒張,有時在心臟尖端部可找到注水口,心臟切面可見心肌纖維腫脹,擠壓有水流出;肝臟嚴重淤血腫脹,邊緣增厚呈暗褐色,切面有血水流出;肺臟明顯腫脹,各頁脹滿水分,表面光滑呈淺紅色,切面有大量淺紅色的血水流出;腎腫脹淤血呈暗紅色,切面可見腎乳頭呈紫紅色,腎盂部充滿積液;胃黏膜充血,胃腸壁增厚。注水肉一般沒有鮮肉的正常氣味。
4. 注膠肉
注膠肉比正常肉硬,口感比正常肉差,而且不易煮熟。注膠肉常用的卡拉膠,為一種淡黃色粉末,所以注膠肉的顏色會與正常白條肉有一點區別,其肉色紫紅,摸著發黏,并能聞到一點刺激性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