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D(dark,firm and dry)肉是宰后肌肉pH值高達6.5以上,形成暗紅色、質地堅硬、表面干燥的干硬肉,由于pH值較高,易引起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加快了肉的腐敗變質,大大縮短了貨架期,并且會產生輕微的異味。
DFD肉的產生機理與骨骼肌中糖原含量有很大關系。牲畜在經過休息或者無壓力的時候,體內肌糖原含量大約占體質量的0.8%-1.0%,但是當牲畜發生宰前應激,肌糖原含量小于0.6%時,宰后無氧糖酵解產生的乳酸便不足以使胴體宰后24 h的pH值下降到正常范圍 (5.4-5.7),因此產生DFD肉。攀爬、打斗和混群等行為都會大量消耗糖原,尤其是白肌纖維的肌糖原極易被消耗殆盡,形成DFD肉,還可能造成某些免疫功能障礙。牲畜在屠宰前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會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導致DFD肉發生率升高。宰前較好的飼養條件、合適的運輸時間和運輸密度、舒適的待宰環境、適宜的待宰時間會降低DFD肉的發生率。
DFD肉對肉品行業造成損失不僅源自于其外觀不良,還因為其保存性能較差。較高的極限 pH值和較低的糖原水平是造成DFD肉貨架期短的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肌肉中的糖原被微生物優先利用,有氧腐敗直到肌糖原耗盡才會發生,此時氨基酸也會被降解。在肌糖原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氨基酸會被立即降解,即使細菌數量非常少,也會產生腐敗的氣味。異味和綠變是新鮮DFD肉貯藏中常見的問題,隨著細菌的生長繁殖,更多的蛋白質被降解,從而產生不受歡迎的氣味。高pH值(pH值大于6.2)的肉在真空包裝條件下腐敗得非常快,但是如果pH值在5.9-6.2范圍內,綠變通常只發生在包裝膜透氧率相對較高的肉中。DFD胴體由于其較高的pH值,需要更衛生的操作技術和分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