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用了一段時間,把這本書看完,本來是因為有了女兒,才去接觸這方面的書籍,但是發現整本書讀完以后,很治愈。
在本書書寫之前,作者樊登作為2000年的風云人物,過往精彩的人生足以支撐他過完余生。但是,安于現狀似乎從來都不是他所追求的,生而為人不被條條框框所束縛才能夠自由自在生活在世間,樊登剛好是這樣灑脫的一類人,在尊重他的同時,拜讀他的作品,便是接近他思想的最直接方式。
現代社會,我們被各種各樣的規則束縛,被急功近利的社交推諉攜裹時,往往迷失了自己的初心。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學習、工作等方面,很多時候都是被動的接受,很少能夠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聽著周圍的人都在大聲喊著你應該這么做、不可以那樣做的嘈雜聲中裹足前行,如果幸運,你最后獲得了自己并不那么排斥的生活,倘若不幸,你可能行尸走肉素位尸餐的過完人生。
說實話,初為人母我有過太多的恐慌,我在接受身體、心理變化的同時,時常被各種恐懼支配,女兒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我輕抱輕放,擔心稍微一用力,她柔軟的身體承受不了太大的外力,而感到不適甚至受傷,在大一點學會跌跌撞撞走路,我又怕她撞到堅硬的物體上受傷留下疤痕,影響她以后的樣貌,留下心理創傷;不光是對女兒當下緊張,關于她的以后我也有過焦慮,怕她在成長路上遇到危險,想著稍微大一點爸爸要陪她一起去練習跆拳道、柔道等等,學習可以防身的技能;擔心長大以后向我們一樣沒有一技之長,不知道怎么打發閑暇時光,所以計劃讓她去學習鋼琴,為了能讓她有更加出眾的氣質,想讓她去學習舞蹈,為了能有一定的鑒賞力,想讓她學習畫畫等等,當然也計劃過帶她環游世界,開闊眼界,成長為一個眼中有山,心中有水的可愛人兒。
我被這樣瘋狂的念頭折磨了很久以后,變的焦慮,明白了如果要給她更好的物資生活,必須要有更加豐厚的資金作為保障,所以我從原來的崗位轉崗,用與她分開的代價只身一人來到沒有她的城市,原本以為我會靜下心來在自己的崗位上好好努力,但是事與愿違,我的焦慮越來越嚴重,我想我的女兒,做事提不起精神,盡管最愛的父母在身邊,但是還是焦慮。
后來和朋友聊天(這幾年她北漂,而后轉戰又回到自己的城市,能夠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思想方面比我成熟,想問題更加全面)。很感謝她的意見,讓我可以停止瘋狂的念頭,靜下心來思考在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女兒在現階段最需要的是什么。后來接觸到樊登老師的書,認真琢磨每一個文字,看每一個案例,在書中,我看到了那個迷茫的自己,所有的焦慮都來自自己的一廂情愿。你穩,世界就穩,周圍的環境安靜祥和;你躁,周圍的一切都是鬧的、嘈雜的,明白這一點以后,對生活開始重新規劃,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內心。
啰嗦了很多初為人母心里的變化,現在正兒八經的來看看這本書。
整本書可以分為三部分:即理解養育的本質;三大支柱,重建親子關系模式;在沖突中尋找解決方案。
在理解“養育的本質”這一部分內容里面,詳細的聊了如何建立親子關系。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引領她看世界,都在我們大人日常的行為表現當中,我們對生活是積極的,不斷想著進步,樂于助人,想著為社會有貢獻的,那么我們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會變得樂觀、堅強,樂于助人。通過一些有意義的游戲讓她明白,社會本就復雜,充滿著很多未知數,前方朦朧,前進一步是糖果還是荊棘都不的而知,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想讓孩子繼續前行,我們需要培養她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而不是直截了當的告訴她前面危險,“你不能去”這樣限制她思維的語言。
第二部分:“三大支柱,重建親子關系模式”。這一部分主要是針對年齡較大一點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樊登老師主要提到三點“無條件的愛、價值感以及終身成長的心態”。現在發達的網絡社會,我們的孩子沒有辦法很好的在安靜地環境中慢慢長大,社會不允許,周圍環境也不允許。作為父母,在清楚這一點的基礎上,一定要學會和這個社會和解,并且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在給孩子足夠愛的同時,培養她的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有了愛,不管孩子走多遠她都不會孤獨,有了正確的價值觀,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可以靜下心來分析利弊得失,整裝再出發。而終身成長的心態,是伴隨她一生的財富,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作為第一任老師必須要教會她的。
“在沖突中尋找解決方案”,這一部分內容針對的群體是已經成年的父母或者即將成年的孩子們。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在字里行間我總能夠看到曾經的那個自己,懦弱、膽小、自卑,遇事喜歡逃避,找借口等等,我在學習怎樣做父母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系,不斷解除曾經深埋心底的怨,理解父母的同時也讓自己不斷得到救贖。
很感謝自己可以遇到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做為母親的同時,也學會做女兒;接受坦然的同時享受內心的安寧。
我的女兒,終究是我掌心的珍寶,只是我更清楚如何去呵護。